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是生产和生活的一个最基本要素,在扶贫开发中起着很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土地整治作为挖掘贫困区农村土地这一“沉睡”资源的巨大扶贫潜力的重要手段,其对农村减贫具有的积极推动作用,已经得到了宏观层面上的地方实践证明。但是,现有研究中缺乏从扶贫的目标受益群体—农户的层面进行土地整治多维减贫的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因此,有必要理论结合实践,从微观层面来检验减贫的目标受益群体农户实际获得的土地整治的减贫成效。本文基于土地整治的多样性及贫困的多维特性构建了土地整治促进农村多维减贫的理论框架。从土地整治增加农户收入和自然资本的经济维度视角,改善农户生产生活环境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维度视角,增加农户技能培训机会和增强农户权利意识的教育维度视角来分析其减贫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甘肃东部六盘山贫困区实施了土地整治的部分县区为例,对研究区域的土地整治扶贫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进行实证分析,对比分析了甘谷贫困县土地整治实施前后及实施区域与未实施区域的贫困农户在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和教育维度的减贫效应。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土地整治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为整治区域内农民提供的福利缓解了收入贫困和其它客观指标的贫困,以及农户自身发展能力的贫困,其公共属性满足减贫的多维要求。具体来说,土地整治可增加农户各项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支出,从而缓解了贫困区农户经济维度的贫困;土地整治改善了贫困区生产生活环境,而且促进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缓解了贫困区社会维度的贫困;土地整治激活了贫困区内生脱贫活力,培育了贫困区内生脱贫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维度的贫困。即土地整治扶贫顺应并满足了多维贫困理论对减贫策略的多方要求。(2)宏观层面的土地整治多维减贫现状显示2012—2018年甘肃东部部分县区实施土地整治以来,土地整治经济维度扶贫成效最为突出,显著增加了贫困区的自然资本(耕地面积增加约9849公顷)和家庭收入(人均增收约800元)。社会维度的扶贫成效也比较明显,其中村屯道路硬化(总长约500千米),田间道路覆盖密度(90%以上)都达到了较好效果,增加非农就业情况虽占比不大,但也是在逐年上升(提升了8%)。教育维度的减贫效应体现比较缓慢,但是参加技能培训的人数(提升了7%)和农户对土地整治扶贫政策的了解程度(提升了60%)呈一个上升趋势,长期下去势必会提高农户的自身发展能力。(3)微观层面的实证检验得出甘谷贫困区农户实际获得的土地整治多维减贫的净效应,土地整治具有促进农村多维减贫的正效应。其中,表征土地整治经济维度减贫效应的自然资本净效应β3=0.234>0,家庭人均收入的净效应β3=0.178>0;表征土地整治社会维度减贫效应的生产生活资料的净效应β3=0.262>0,非农就业的净效应β3=0.151>0;表征土地整治教育维度减贫效应的技能知识的净效应β3=0.426>0,即土地整治多维减贫的最终目标受益群体—农户的受益效果显著,土地整治的多维减贫效应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