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家庭与流动人口家庭消费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n_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非农产业和城市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自然选择,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农民工监测调查,“2013年外出农民工总量为1.66亿,占城镇就业总量的43%”。我国城市化率也从1978年的17.92%攀升至2012年52.54%左右。然而,对于劳动力流动,市场管制方面趋于放松,但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导致人口流动更多的是劳动力流动。缺乏全面的户籍制度改革,使得目前的城镇化并不是全面的城镇化,而是以劳动力流动为主导,从而造成了当前经济结构与人口结构的扭曲,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向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自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滑,如何有效启动居民消费,如何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增长,成了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而农民工市民化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需要。因此,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的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城镇家庭和流动人口家庭的消费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对比分析两者的消费行为,考虑人群内部的异质性,重点对流动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消费收入弹性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提升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总体思路以及制度性政策建议,以期为城镇化、扩大内需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根据本文的逻辑框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论文的在实证分析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中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先阐述了西方经典消费理论、中国消费函数理论;然后介绍了劳动力流动的经典研究模型;最后,深入阐述分位数回归和反事实分析的原理和思想。第三部分是实证部分。第四部分是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进一步保障流动人口权利,激活流动人口消费潜力的政策建议。本文对于我国家庭消费差异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针对流动人口各项社会保障的完善和收入分配政策的制定也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为满足高温超导滤波器的产业化生产对基片提出的高的技术要求,必须投入专门的研发力量对基片晶体生长和加工予以深入研究.本文就基片的若干关键技术指标及其保证工艺做了探讨
本土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核心内涵,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立足点,是促进城市形象全面发展的无形资产和新动力。本文研究本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本土文化,充分认识本土文化资源
学位
随着企业动态化和不确定性程度日益升高,管理者逐渐意识到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是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往研究表明,成长需求强度能够反映员工在工作中的主动性
自谦(modesty)在东方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的传统社会规范。然而,我国学术领域对自谦的科学性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西方学者对自谦和自我提升的有效性进行了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科学社会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在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严重问题。而当前最为显著和普遍的问题,无疑是城市扩张过程中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对生
随着城市旅游的蓬勃发展,旅游产品竞争日益激烈,“全天候”的旅游方式受到重视,夜间游览逐渐进入旅游发展的舞台,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获得了成功。同时,提高游客在夜游过程中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