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非农产业和城市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自然选择,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农民工监测调查,“2013年外出农民工总量为1.66亿,占城镇就业总量的43%”。我国城市化率也从1978年的17.92%攀升至2012年52.54%左右。然而,对于劳动力流动,市场管制方面趋于放松,但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导致人口流动更多的是劳动力流动。缺乏全面的户籍制度改革,使得目前的城镇化并不是全面的城镇化,而是以劳动力流动为主导,从而造成了当前经济结构与人口结构的扭曲,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向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自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滑,如何有效启动居民消费,如何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增长,成了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而农民工市民化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需要。因此,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的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城镇家庭和流动人口家庭的消费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对比分析两者的消费行为,考虑人群内部的异质性,重点对流动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消费收入弹性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提升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总体思路以及制度性政策建议,以期为城镇化、扩大内需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根据本文的逻辑框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论文的在实证分析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中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先阐述了西方经典消费理论、中国消费函数理论;然后介绍了劳动力流动的经典研究模型;最后,深入阐述分位数回归和反事实分析的原理和思想。第三部分是实证部分。第四部分是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进一步保障流动人口权利,激活流动人口消费潜力的政策建议。本文对于我国家庭消费差异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针对流动人口各项社会保障的完善和收入分配政策的制定也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