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清代饮食地理研究

来源 :施雅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0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腹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与众不同的饮食生活;而清代正处在我国历史时期饮食发展的成熟阶段,在此背景下,甘肃的饮食发展在时代与地域等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本文以现今甘肃省行政版图所覆盖区域为研究对象,研究清代本区域内人民饮食的变迁及差异等问题,并试论甘肃省特色饮食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本文分章节依次探究了主食的演变及其区域差异、以少数民族为主的乳肉食区的分布及变迁问题、蔬果的演变及其区域差异、饮料的演变及其区域差异,最后讨论了甘肃省清代饮食地理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整合与研究,发现:主食、副食的变迁与差异主要取决于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而不同的食物流行于某一地区通常也受到其社会发展水平、民族构成、宗教信仰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乳肉对于不同群体来说意义有所不同,而区域内乳肉食用的差异主要根源在于农牧生产方式的差异。饮料中最主要的是酒与茶两类,兼有其他多种特色饮料,饮料的差异与变迁一方面与制作饮料所需的原材料的分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饮料制作技术、商业贸易、饮食习惯与社会风尚息息相关,其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们对生存环境做出的适应性行为。特色饮食则是一区域饮食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针对甘肃特色饮食,本文选择兰州牛肉面、热冬果与软儿梨、盖碗茶由点到面进行案例分析,从兰州到甘肃再到西北,是饮食文化从个性到共性的一种递进,也是文化圈层的一个抬升,通过分析特色饮食中所蕴含的特色文化内涵,进而分析甘肃地域饮食文化的特点所在,即甘肃饮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民族融合。在历史与地理的双重因素作用之下,形成了甘肃饮食文化上“农牧交错”的特点,以及古朴、粗狂、自然、厚实的风格。综合来看,清代甘肃人的饮食突出表现为稳定性、多元性、融汇性、区域性的特征,在有限的历史发展条件之下,人们为了生存,以及为了更好地生存,一方面使自身不断适应生存环境,即尽最大可能发掘能够应用于饮食的的东西,以此来丰富饮食种类;另一方面能动的去改造生存环境,通过提高烹饪技术,发掘烹饪方法等来提高饮食的质量。对甘肃饮食地理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甘肃人在清代时饮食上的时空分布、变迁与差异,从而反映这一时期该区域人地关系的互动与变迁。实践也证明,深入开展饮食地理的研究不仅充实了饮食史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对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完善,最终目的在于对两者均产生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语言文字资源十分丰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族际通用语,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凝结着各民族伟大中国梦。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倍道而进,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当务之急。党和国家多次表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然而,由于社会结构较为复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语言文字使用意识薄弱和推广动力不足等多重原因,民
学位
公路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社会、自然风貌的缩影,是直接服务群众和文化展示的第一“窗口”。“美丽公路”建设则成为展示地方特色的最佳选择之一,而文化植入是“美丽公路”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渐成为公路建设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云南省国省干线“美丽公路”文化植入建设存在缺少文化植入的全省性规划、内容设计及评价参考标准,各州市文化植入建设情况良莠不齐,没有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等不足,导致美丽公路的文化交流
学位
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寺内外常塑有各类神像和瑞兽,作为主体物的陪衬或点缀,附属于佛寺建筑存在,共同构成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口处雕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映射了本地民族的物质与精神面貌,是研究当地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论文以西双版纳南传佛寺建筑入口处的雕塑为研究对象,对西双版纳南传佛寺主要构成建筑进行论述,说明入口处雕塑的主要分布情况,总结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建筑入口处雕塑分布的一
学位
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助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一带一路”对外合作,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公开讲话中对此问题做出过明确指示。就泰国方面而言,泰国“4.0”发展是关系到泰国是否能走出经济低迷的关键因素,要实现“4.0”产业发展目标,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双方亟需加快发展中等职
学位
数字集成电路因抗干扰能力强、集成度高等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核心是RTL级代码设计,即使用硬件描述语言(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HDL)描述预期电路,但是HDL中只有部分语法结构能够被综合为后续硬件电路设计所需的网表文件,且不同厂家的综合工具所支持的可综合HDL语法结构也存在不同。而利用有限状态机(Finite St
学位
民族民间工艺品是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要素是民族民间工艺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力量。本论文以鹤庆新华村银器产品为例,通过田野调查,论述新华村银器产品形成的生境,分析银器产品的创意现状和创意困境,探讨创意赋能在民族民间工艺品转型中的价值所在,探索新时代民族民间工艺品创意赋能的路径。新华村银器产品的生境不仅构成了银器产品形成和发展的现实语境,还侧面反映了当地的创意环境。本论文通过
学位
蛙崇拜在壮族人的民俗观念与实践体系中有着显著位置,是壮族独特的民间信仰,这个信仰在广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两岸的村庄尤甚。然而,目前关于壮族的蛙崇拜尚有诸多争议:学者们对于蛙崇拜研究的“众说纷纭”、壮族不同地域蛙形象的多元化、田野中壮族师公对蛙不同的阐释……蛙崇拜在学者的分析研究及壮族民俗体系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水河流域壮族民间叙事文本的精析来回应壮族蛙崇拜的争议。一
学位
“刘海戏蟾”俗信实质是“月中蟾蜍”神话隐匿后的变体。唐前蟾蜍多被视为祥瑞之物,月中还有“嫦娥化蟾”记载,汉画像中蟾蜍元素必不可少且所占画面比例最大。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佛教视蟾蜍为恶物,加之唐人喜爱嫦娥而设计出蟾蜍从月宫中降落的情节。月中蟾蜍神话影响深远,以至于蟾蜍降落凡间之后,人们仍相信它能带来福分。宋代并没有刘海蟾戏蟾蜍的仙迹,金元间盛行的全真道教推崇刘海蟾为北五祖之一。北方全真教和金丹派南宗都将
学位
电影理念的发展,加深了影片目的性输出程度,流动电影的形成,催生了基层宣传模式的变革,通过巡回放映,城乡民众充分参与电影教育,不同阶层得以在认知、情感上发生交互,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引导。全面抗战时期,正值“寇深入”“国势微”之际,云南在地域上极具战略价值,与抗战前途的关系至重且深,诚可谓谋求民族复兴之重镇,鉴于云南省内民族构成复杂,地理通讯不便的状况,各界人士普遍推崇电影巡回施教。抗战爆发前后,云南省
学位
火把节是云南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关于该节日的来源,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话语叙述,这些数量可观的叙述统称火把节叙事。在既有的学科体裁观念中,火把节叙事具有归属上的确定性——风俗传说。然而,通过对文本的分类和比较,可看到火把节叙事在体裁上显现出多面性。就传说而言,火把节叙事属于地方风俗传说,却又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历史传说、人物传说的显要特征。就民间故事而言,火把节叙事呈现出传说和民间故事两种体裁特征的混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