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过度依赖的问题,长期过度开发和粗放型发展使得生态环境不堪重负,难以可持续,亟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生态优先的协调发展模式。为此,需要强化生态修复和保护,开展生态补偿,学术界和政策实践进行了大量探索。研究和实践表明,生态补偿重要的是需解决钱从何来、又怎么花的问题,即生态补偿的投融资问题。而一个项目的融资难易程度与所投资项目的性质高度关联。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生态补偿项目,具有较好的公益性,但没有较好的盈利性,这类项目如何吸引社会资本,作为社会资本方的企业又如何分担风险,一直困扰生态补偿项目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PPP模式广泛地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近年来,我国的PPP模式发展迅速,它很好地融合了政府和企业双方各自在项目管理方面的优势,即政府在项目管理政策和法律方面的优势,而企业在项目运营方面的优势,同时也解决了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困难、资金渠道单一,从而导致项目搁浅、中断等问题。但PPP模式在实践中,也有不少失败案例,究其根源主要是风险评估不足,政企双方风险收益难以平衡,风险分担关系界定不清。由于生态补偿项目比一般的基础设施项目准公共物品属性更强,导致了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更加具有难度,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角度而言,需要评估项目风险,平衡风险收益关系、清楚界定企业和政府的风险分担。因此,本文从企业视角,分析生态补偿项目PPP模式的风险承担主体、特征以及分担原则,并以企业的视角进行识别,运用能够综合反映风险因素的财务指标,建立数量模型,利用蒙特卡罗模拟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博弈论讨价还价模型,进一步讨论在生态补偿项目PPP模式中企业风险分担比例大小,并根据案例得出相关结果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分散或降低社会资本投入生态补偿项目的风险,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