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罪恶”问题浅谈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平洋海啸的惨景,非洲难民的无助眼神,非典时期的恐慌和纳粹令人发指的酷刑……。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如此多的苦难?现实中不可逃避的苦难已经成为古往今来学者专家们不断讨论的话题。于是恶的问题便成为:为什么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会允许恶的存在昵?作为基督教“原罪”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奥古斯丁,明确提出了自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上帝赐予人类宝贵的自由意志以使人类能够进行自由的选择,而自由选择意味着人类可能会选择作恶,从而导致恶的产生。奥古斯丁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本文力求在必要的思想史背景下着重探究奥古斯丁关于“罪恶”问题研究的来龙去脉,发掘其思想精华及可能存在的缺陷,以期对奥古斯丁基督教哲学的研究添砖加瓦。 文章首先勾勒出几位对奥古斯丁观点的形成产生明确影响的哲学家,将他的思想在恰当的思想史视野中加以考察,并由此确定奥古斯丁在“罪恶”问题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接着,在细读奥古斯丁关于“罪恶”问题文本的基础上围绕着“原罪的定义和性质”、“罪恶的根源”、“人类堕落”“罪恶与自由意志”等问题展开论述,力图在完整再现奥古斯丁观点的同时,揭示其内在的思想理路和理论逻辑,并给出奥古斯丁思想的整体线索,这是本文进一步分析的基石。在对奥古斯丁“罪恶”问题的描述中,笔者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将奥古斯丁“罪恶”问题的几点疑问加以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奥古斯丁的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这是本文的中心。最后将奥古斯丁关于“罪恶”问题的研究,推向伦理学和政治学高度,肯定了其对后世的影响。
其他文献
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界,“直觉”和“理性”分别是梁漱溟前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追溯“直觉”和“理性”的提出和更替过程,从心理学、认识论、本体论及人性论的
孔子“忠恕”之道作为儒家核心思想“仁”学的践行之道,具有博大精深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当下社会有着本质的差别,本文通过对孔子“忠恕”之道产生的社会
将喜剧的本质与其整个思想体系的终极价值追求--“人的解放”联系和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喜剧观的精辟和独到之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解放”和“共产主义”并不是通过抽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