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忠恕”之道的现代反思——兼论“忠恕”之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545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忠恕”之道作为儒家核心思想“仁”学的践行之道,具有博大精深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当下社会有着本质的差别,本文通过对孔子“忠恕”之道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面临的社会问题、采取的实践方式、最终的历史命运等问题进行梳理以澄清其历史局限性;同时对比当下社会生活中人的存在状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发掘“忠恕”之道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契合之处,并将其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语境中进行反思,以彰显其合理性。希冀作为民族本土文化精华的孔子“忠恕”之道能植根现实,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理化资源。 本文分为五部分:绪言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写作缘起及选题意义。第一章,对孔子提出“忠恕”之道的社会背景及其社会理想进行分析。第二章,对孔子“忠恕”之道的概念、实现途径、历史命运进行阐释,分析其历史局限性。第三章,将孔子“忠恕”之道置于和谐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说明其精华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契合性,并对孔子“忠恕”之道的行为主体、思维方式、“逆定理”、原则边界进行反思,旨在取其精华。第四章,主要说明孔子“忠恕”之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城市学的视角出发,剖析了在资本环境下生长出来的现代城市矛盾与问题、及其必然转向的规律,同时深入阐释与之相随的现代城市人的生存困境,以及摆脱困境的可
柏格森是西方现代美学史上著名的美学家之一,他的生命美学思想在西方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初期,柏格森的哲学美学思想被引进中国,对中国现代美学产
伴随着人类激烈的国家间竞争和不断追求物质财富的脚步,生态危机已经悄无声息地成为人类进步不可逾越的障碍。人类到底面临怎样的生存危机?是如何造成的?又该如何摆脱?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困扰着许多国际组织、团体和个人,在寻求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道路上,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成为了当下最杰出的代表,他不仅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揭示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制度无限
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界,“直觉”和“理性”分别是梁漱溟前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追溯“直觉”和“理性”的提出和更替过程,从心理学、认识论、本体论及人性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