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主题绘画的形式语言研究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we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的长河中,植物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由劳作耕种到供人观赏,再到被艺术家作为艺术主题放置在画面当中,从而在艺术领域发展,植物渐渐的由单一的功能性发展到承载人类理想化人格的载体,本文试图探索植物这一绘画主题的出现以及在中西方绘画中,植物主题绘画所存在的差异性分析,也是基于笔者自身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而选择的一种可能性的研究。  植物作为绘画表现的题材在当今中西方绘画中表现风格多种多样,从它的材料媒介到表达方式,都有新的构思、新的形式语言的出现,追溯历史,植物题材在中国更多的是花鸟画科的一个分支,而在西方,出现在静物画当中较多,本课题尝试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研究植物图形在中西方绘画的发展历程与演变方式,并对其差异性进行比较,在这里做简要概述。  本文第一章是对作为自然之物的植物的解读以及如何成为静止之形,植物作为一种绘画题材出现的一种主体性的表达,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从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到日渐成熟的花鸟画艺术中,在西方,植物从希腊瓶画中的装饰纹样,14世纪人物画中的附属地位再发展到17世纪的一门独立的画科(静物画)之中。而到了第二章开始进行本文的重点分析,植物主题在中西方绘画中的差异性分析,主要建立在中西方历史中的演变的基础上,着重对形式语言的分析,在构图方面经营位置与科学布局的比较;色彩方面的“墨”与“色”;造型方面同一种图式下的不同表达方式的比较;材料媒介方面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与西方油画材料的比较;社会人文内涵方面通过不同时期却又相同悲惨境遇的两位画家以及其作品内涵的比较;审美倾向方面“东方意境”与“具象性”的比较分析,通过梳理与差异性浅析,使笔者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以植物作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在中西方的不同之处,而发展到第三章,从林风眠,常玉两位画家及作品入手,在形式语言的分析中,了解到以植物为题材的绘画在现代的现实语境,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在绘画领域试图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现状的道路,他们对中西方融合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再从当代绘画角度来看,中国当代画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材料,个体观念,色彩)对植物题材绘画进行创新,最后,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出其对笔者自身创作观念影响之处所在。  “植物”在绘画领域的出现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对于人们解读自然,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的对于植物题材的研究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当今,在信息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影响下,随之而来的各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广泛深入,各民族的文化成果、不同学科的比较研究,应验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预测。20世纪中国美术
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竹类资源,对竹材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为竹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新的契机,竹材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性价比优越的材料,正在被越
期刊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苏夏(1924——),原名学衡,广东东莞虎门寨人。作曲家、教育家。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讲师、作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1953年曾随苏联专家学习作曲。1984年获国家教
本文从涉及城市广场设计领域的组成要素入手,提出城市广场边界的概念,从新的角度展开对城市广场的认知。本文运用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城市广场边界进行系统性
随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逐步实施,配电自动化的建设也在国家电网公司范围内试点和逐步推广,配电自动化作为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提升供电
期刊
景观理论的研究在国外一直都是显学状态,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主导意识形态、异化劳动以及商品拜物教等方面的阐述,和前期自由主义有关当前社会消费主体的实行,以及伯明翰学派对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