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597986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yotonic dystrophy,DM)是一种累及全身系统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为成人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主要临床表现除进行性肌无力、肌萎缩和肌强直外,常伴有白内障、心律失常、糖尿病、早秃、多汗、性功能障碍和智力减退等多系统损害。其根据基因突变位点的不同可分为DM1型和DM2型。该病临床表现和肌肉病理表现多样,与其他肌强直性肌病及其他肌营养不良症早期难以鉴别。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对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有了更深的认识,分子层面的研究使得该病的诊断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疾病明确诊断奠定了基础。本实验通过对DM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总结、肌肉病理检查和对位于染色体19q13.3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基因(dystrophia myotonica protein kinase,DMPK)和位于染色体3q21.3的锌指蛋白9基因(zinc finger protein 9,ZNF9)进行检测,达到明确诊断,从而提高对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认知和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以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和提供遗传咨询。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临床和病理符合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诊断标准,共25例。对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就诊年龄、病程、家族史、首发症状、体征、肌无力部位、是否存在肌萎缩及肌萎缩部位、“斧头面”、其他系统受累情况、肌酶、肌电图、心电图等)和肌肉组织病理特点进行汇总分析,并收集同期临床、肌肉病理常规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诊断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患者和同期肌肉病理染色正常各3例作为对照。本组8例患者(包括6个家系)经过知情同意后抽取外周血进行DMPK和ZNF9基因检测,了解其分子遗传学特征。对经过基因诊断的患者与对照组进行核内移纤维比例和最小Feret直径的比较,并进行基因检测数目与发病年龄和肌肉病理受累程度相关性研究。结果:1 DM患者的临床特点本实验收集了2007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临床和病理符合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诊断标准,共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男女发病比为1.27:1,男性多见。DM患者发病年龄9-52岁,平均26.96±11.95岁,集中存在于10-40岁,病程1-21年,中位病程为8(11.5)年。本组患者有家族史者11例占45.83%。本组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不一,表现为四肢无力者占40%;双下肢无力者占20%;双手握拳后不能立即伸开者占20%;双上肢无力者占12%;起始症状为双下肢憋胀和张口困难少见。具有诊断价值的常见体征出现的高低顺序依次为肢体肌力下降、双手握拳后不能立即伸开、叩击性肌强直、肌肉萎缩,其中7例可见典型的“斧头面”。肢体肌力下降者中,远端重于近端多见。肌肉萎缩出现的高低顺序依次为上肢远端萎缩、咀嚼肌萎缩、下肢萎缩、上肢近端萎缩、肩部肌肉萎缩和胸锁乳突肌萎缩;肋间肌萎缩少见。本组患者中尚可见到非特异性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和腱反射亢进。本组DM患者合并其他多系统损害包括早秃、性功能障碍、心脏损害、白内障及智力下降等。实验室检查可见多数患者肌酶轻至中度升高,中位值为304(315.25)IU/L。肌电图检查均显示肌强直电位,其中60%合并肌源性损害,8%合并神经源性损害。2 25例DM患者的肌肉病理分析光镜下,HE染色显示22例DM患者肌束衣、肌内衣结缔组织部分区域增生,肌束内肌纤维排列疏松;25例DM患者肌纤维大小不一,可见萎缩肌纤维呈圆形或角形外观,个别肌纤维肥大;24例患者可见肌膜核明显增加;23例患者可见肌纤维不同程度的核内移;23例患者有核袋形成;15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肌纤维坏死或吞噬;13例患者肌肉病理中可见环状纤维;9例患者肌纤维中存在肌浆块;5例患者可见肌纤维空泡样变;炎细胞浸润少见。MGT染色可见4例患者存在破碎红纤维(RRF)。25例患者NADH-TR和SDH染色均表现为部分肌纤维氧化酶分布不均,呈虫蚀样改变、边缘深染或部分萎缩肌纤维深染。NSE染色示19例患者可见部分肌纤维萎缩深染。9例患者ORO染色可见脂肪增多。PAS染色示7例患者糖原成分轻度增高。23例患者进行了ACP染色,其中20例示酸性磷酸酶活性轻至中度升高。ATP染色示25例患者肌纤维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其中17例患者肌纤维萎缩主要累及Ⅰ型,7例患者萎缩累及两型,1例患者萎缩主要累及Ⅱ型;存在肌源性群组化者共13例,其中Ⅰ型纤维占优势者6例,Ⅱ型纤维占优势者7例。5例DM患者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Dystrophin-N、C、R,Dysferlin,Sacroglycan-α、β、γ、δ染色未见异常改变。3基因检测家系分析本组8例患者(包括6个家系)经过知情同意后抽取外周血进行DMPK和ZNF9基因检测。结果显示8例患者(包括6个家系)均为DMPK基因突变,CTG重复次数均大于50,确诊为DM1型。本组4个DM1型家系有两代及两代以上发病,具有明显的遗传早现现象,第二代患者(均遗传自母亲)发病年龄较第一代发病提前30.0±8.1年,且CTG的重复数目较第一代增多,平均为389.5±200.9个。其中1例家系中第三代患者(遗传自父亲),目前尚未出现临床症状,CTG扩增数目较第二代减少。4肌肉病理形态计量分析DM1型患者较Dysferlinopathy患者核内移显著增多;DM1型患者肌肉病理Ⅰ型肌纤维直径明显小于Ⅱ肌纤维,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然而并无统计学意义。5基因相关性分析DM1型患者CTG重复扩增次数与发病年龄呈负相关,与核内移纤维比例呈正相关。结论:1 D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肌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除肌强直、肌无力和肌萎缩最常见外,尚可伴有其他多系统损害;该病常见体征为肌力下降、双手握拳后不能立即伸开、叩击性肌强直和肌萎缩。因此,加强对该病的认识,详细地询问病史和查体,提高本病的临床诊断率,减少误诊。2肌电图对DM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而肌酶对DM的诊断价值不大。3 DM的主要肌肉病理特征为肌纤维大小不一,核内移、核袋形成、肌膜核增多、肌源性群组化现象和主要累及Ⅰ型肌纤维的萎缩。4基因检测可以对DM患者明确诊断和分型,经检测发现本地区最常见的亚型为DM1型,该型具有明显的遗传早现现象,且CTG的重复次数越多,发病年龄越早,肌肉病理核内移程度越重。这为DM1型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提供遗传咨询,对减少后代发病,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实践动手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合作过程中需要解决企业被动参与、合作深度浅、保障制度不全等问题,使高校与企业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并从互利互惠原则
近年来,在查处的众多传销案件中大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给社会和大学生的家庭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参与传销的原因进行深刻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应对措施,以
2012年6月16日上午,安徽省明光市盆景协会在明光市职高四楼会议室召开成立大会。明光市相关领导及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王恒亮、石景涛,安徽省盆景协会监事会主席王庆友、陕西省
目的:顺铂是目前公认的一线抗癌药物,但有较强的肾毒性和耳毒性,其肾毒性可以通过水化疗法、利尿剂和肾保护剂的使用等方法得到明显缓解,其耳毒性除中断治疗外,尚无明确的防
学位
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产业结构及人才需求发生了一系列改变,这些改变促使各大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进行改革.面对当前社会对大数据行业人才严峻的需求形势,大数据研究生人才的培
综合类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应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举,加大个性化分流培养力度,引进国际前沿专
玉莹西葫芦玉莹西葫芦植株矮生,生长势中等,开展度小。早熟,第1雌花节位为第5节左右,几乎节节有瓜,结成性强。瓜形棒状,粗细较均匀;瓜皮浅绿色带有白色斑点,光泽度好,商品瓜
一、问题的提出rn校长课程领导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所具有的核心意义已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的共识.有关教育革新的研究报告指出:“学校教育革新实施之际,起关键作用的是校
目的: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属于原发性脉络膜病变,研究脉络膜相关改变对于指导患者诊治以及高危人群筛查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因目前无创性生物活体影像技术水平尚
本文分析了数控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明确了数控技术专业卓越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目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确定数控技术专业卓越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