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海洋和大气的热量和辐射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海冰的研究对于了解全球气候系统以及海冰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IceBridge数据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特点,为研究北极海冰变化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本文利用ATM测高数据计算北极2014-2018年海冰干舷,分析北极冬季海冰干舷的年际变化以及空间分布特征。计算海冰干舷的关键在于获取准确的局部海面高,我们分析了IceBridge常用的4种局部海面高计算方法,即高程阈值或最低点法、ATM L1B数据和DMS L1B影像结合法、表面反射率截止值法、波形特征法。在北极波弗特海采用阈值法,南极威德尔海利用表面反射率截止值和高程最低点结合方法进行了实验。综合考虑各种方法的特点以及海冰干舷提取的程序化、准确性需求,本文提出表面反射率截止值法和高程最低点法相结合,利用表面反射率R<0.25提取冰间水道内ATM L1B脚点,消除大地水准面、动态地形、潮汐等不规则变化海面高参数影响之后,得到冰间水道内ATM L1B剩余高程,剔除剩余高程中的异常值,沿轨每20km取高程最低的10个ATM L1B点,计算得到局部海面高。2014-2018年局部海面高标准差均值的均值分别为:0.017m、0.023m、0.012m、0.010m、0.009m,海面高精度满足海冰干舷计算中厘米级精度海面高参考的要求。ATM L2表面高程在消除大地水准面高、动态地形、潮汐等因素不规则变化的影响以后,与对应20km分段局部海面高求差得到海冰干舷。为了验证本文北极局部海面高计算过程中参数选取的准确性,以及海冰干舷计算的准确性,首先,利用ATM L1B同步的DMS L1B影像验证了表面反射率R<0.25提取冰间水道内脚点的可行性、准确性,利用本文方法计算北极航线2013年03月21日的海冰干舷并与IDCSI4产品重复部分的海冰干舷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舷沿轨分布、干舷频率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干舷均值相差3-6cm。2014-2018年冬季北极海冰干舷均值分别为:0.55m、0.56m、0.37m、0.46m、0.40m,整体上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将航线划分为中央海域和波弗特海分别分析年际变化,2014-2018年冬季北极中央海域海冰干舷减小了0.17m,波弗特海减小了0.03m,冬季北极中央海域海冰显著减小,另外,从重复航线角度也得到类似的结果。2014~2018年冬季中央海域海冰干舷较厚,海冰干舷集中在0.3~0.8m之间,波弗特海冬季海冰干舷相对较薄,海冰干舷主要集中于0.2~0.5m,在洋流、气压和海岸作用下,冬季较厚的海冰干舷主要分布在北极中央海域靠近格陵兰岛和伊丽莎白女王群岛附近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