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对资源竞争的动力机制及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shuj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学中有关物种竞争的经典理论的研究方法是基于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的,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生态学文献中提出了许多物种竞争的模型。在此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人们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以资源消费为基础的资源竞争理论,当时人们设计了各种不同的消费者-资源模型。之后,资源竞争理论的研究迅速地发展。但早期的资源竞争理论主要是以恒化器模型为基础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景观格局的破碎化,使得大量的物种栖息于斑块状的环境中,于是生态学的理论中出现了岛屿生物地理学和集合种群的概念。与此相关的资源竞争理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产生了集合种群物种对资源竞争的数学模型。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源竞争的空间及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尽管如此,由于竞争的复杂性,目前尚无完善的资源竞争理论。在理论研究和实验检验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对多斑块、多物种资源竞争研究得相对较少;空间显含理论研究相对较少;资源的时空异质性对消费者的影响研究得不足;理论模型的实践检验缺乏进一步的研究;人类活动对资源竞争的影响的研究偏少。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资源竞争模型,来研究不同数量的物种在不同斑块中对资源竞争的动力学机制,通过在不同情形下的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几个一般性结论:1)除了分析和验证了传统的资源竞争理论中的R*-法则之外,还得出了具有不同R*值的物种,也存在共存的可能性,甚至是具有高R*值的物种也可以竞争排斥低R*值的物种的结论,结论存在不确定性。2)对多物种竞争单一资源时,若存在非负稳态E*=(R*,N1*,...,Nn*),那么,如果R*>Rnb,则E*是全局吸引的,这是物种共存的充分必要条件。3)随着种内竞争的增强,强物种的密度逐渐下降,而弱物种的密度逐渐增加,最后逐渐达到平衡状态,实现多物种的稳定共存。4)在种群统计率相同的条件下,资源增长率差异越大,越不利于消费者物种的共存;若种群统计率不相同,在资源增长率相同的情况下,物种共存又是不可能的。5)物种在斑块之间的迁移扩散运动产生了源-汇结构和净的单向流动。这种空间异质性的结构,对物种竞争共存具有促进作用。6)验证了竞争-扩散妥协(trade-off)理论以及物种的迁移扩散能力与竞争能力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就是竞争能力强的物种,需要强的迁移扩散能力,才能与竞争能力较弱且迁移能力较弱的物种共存。7)栖息地恢复后,原来奇数的物种对栖息地的占有率都明显增加,成为较强的物种,而原来偶数的物种对栖息地的占有率下降,成为较弱的物种。物种经历了上升、震荡和稳定的3个进化阶段。
其他文献
情境教学法是由英国语言学家研究出来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该教学法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情境,将学生置身于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通过情境来理解和归纳英语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创设适宜教学内容的情境能够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教学情境中,愉快地接收知识,潜移默化地掌握词汇及语法。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哪些情境教学法具有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乡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乡村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乡村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乡村社会事业明显进步
罗杰斯人本主义是继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之后的第三种学派。该学派的理念是主张人格自我,早期代表人物罗杰斯更是开创了心理学上“以人为中心”的新疗法。随后,人本主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绿洲不断向荒漠扩展。当荒漠土壤开垦,为农业利用后,土壤质量的演变影响着绿洲功能的演进和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稳定性。而不同的土地利用和
学位
房地产开发项目具有开发期长,投入资本高,投资风险大的特点。作为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对房地产投资风险要素、风险处理、防范和评价进行分析研究是必要的。本文运用定
我国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来,城市土地市场迅速发展,地价已经成为土地市场运作的重要信息和价值判断标准。商业用地是对区位、经济规模、市场供求变化最为敏感的地类,其价格的
我国山地面积高达6.5×106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7.7%。山地由于具有浓缩的环境梯度和高度异质化的生境、相对较低的人类干扰程度,以及地质历史上常成为大量物种的避难所和新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