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基于世界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形成了全面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基于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以全方位、系统化、协同性视角,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这必将进一步开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区域经济系统是由多种经济要素构成的复杂经济体系,它的协同、高效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和掌握区域经济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主要特征并加以科学运用,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平稳态势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第一章绪论里,首先对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作出简要陈述,梳理了国内外对区域经济、农业经济增长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现状,简述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指出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章对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作出详细解读,包括区域经济、农村经济、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差异理论以及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相互依赖理论等典型理论对协调发展的启示。第三章详细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第四章由第三章得出的黑龙江省农村发展现实存在的问题,对黑龙江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测评。将黑龙江省划分为7个区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采取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相对发展率(Nich)等方法对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总体水平、空间差异和增长速度差异进行测评,并采用综合差异指标(TZ)来反映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变化情况,得出结论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在发展水平、发展速度方面差异明显。第五章依据理论和现实情况的结合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深入分析农业产业结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和政策因素等4个方面。第六章针对测评的结果和影响差异的因素,结合黑龙江省的现实情况,给出黑龙江省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具体应对措施,以期能够为黑龙江省农村区域缩小贫富差距、协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黑龙江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