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以锡林浩特市蒙古语授课中小学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y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社会语言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蒙古语授课学校为调查点,立足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的主客观影响因素,分析社会环境、政策环境、语言环境和教学环境对汉语教学的影响,提出改进汉语教学的五项措施。   从蒙汉双语教育的社会环境看,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以蒙古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文”和“以汉语授课为主、加授蒙古语文”的蒙汉双语教育模式;创建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民族教育办学体系。在办学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学校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授课用语规定、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升学待遇等方面,探索出一整套适合民族教育的成功办法,有效促进了蒙汉双语教育的发展。从政策环境看,调查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确保民族教育优先重点发展,在民族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培训、招生录取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重点保障,教学软硬件有了很大改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从语言环境看,调查地蒙古语授课学生家庭主要使用蒙古语;汉语是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在社会中的重要交际语;在语言选择上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汉语。从教学环境看,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体系不断完善,为有效开展汉语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   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尽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如何处理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的关系问题;二是如何看待随着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制度的推行,一些学校出现了弱化汉语教学的倾向;三是如何解决汉语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四是如何处理汉语教学在民族教育中的地位问题。研究认为,切实提高汉语教学水平,应尊重第二语言习得规律,以汉语教学目标为纲,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推进汉语教学改革。具体措施是: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全方位教学,提升学生的能力;   (2)改变“一本教材、一教到底”的传统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3)改变“教育型”的传统教师形象,使其成为学生汉语学习的“引导者”和步入社会的“启迪者”;   (4)注重教材建设的层次性,实现文学经典与社会时文并重;   (5)发挥考试评价的正向推动作用,促进汉语教学改革。
其他文献
中国著名电视剧导演郑晓龙,在近20年的导演生涯中,执导了一批强烈关注现实和充满深沉人文关怀的电视剧作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探讨,被人们誉为“国民导演”。但就目前而
现代汉语新词的大量涌现是社会嬗变和语言自身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学界对它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多层次、多维度地探讨新词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但现代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蓬勃发展。[1]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空间隐喻在所有隐喻中对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