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蓬勃发展。[1]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空间隐喻在所有隐喻中对人类抽象概念的形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及隐喻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方位词“上”“里”和英语空间介词“at”“on”“in”进行语料的统计分析,旨在找出汉语方位词“上”“里”和英语介词“at”“on”“in”的空间认知语义及其隐喻拓展路径,并比较两种语言中这些词有何共性和差异,同时希望为Lakoff提出的“形式空间化假设”(formal spatialization hypothesis)提供一些证据。
笔者通过对真实语料的分析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汉语方位词“上”主要引申出“抽象的范围”或“方面”等隐喻义;“里”引申出“思想情感”“观念”“内容”“数量”“状态”等隐喻义。(2)英语介词“at”可用于表达“机构”“时间”“活动”“数量”“朝、向”“在某方面”“原因”等意义;“on”可用于表达“在某方面”“施加的压力”“支撑力”“时间”“方式”“状态”“接近”“成员”等隐喻义:“in”可用于表达“时间”“抽象范围”“过程”“方式”“状态”“穿着”等隐喻义。(3)汉语方位词和英语空间介词的认知语义基本一致,但在具体语言表达中又有不一致的情况,这种不一致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二者在各自的语言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另一方面可能和个人的表达习惯不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