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份认同,作为一个心理术语,开始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研究者的关注。Norton(2000)指出二语习得者的身份认同是多重的并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教学者要想了解语言学习者,就必须了解学习者的想象身份认同和想象共同体,了解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投入也必须在这个背景下进行。虽然在这一领域已有不少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以国外留学生或移民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针对中国学生在中国环境下的英语语言学习研究并不多见。因此,该研究以Norton的身份认同理论为框架,以问卷调查和深入采访为研究工具,采用对比分析法,分析武汉一所师范院校英语翻译专业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份认同和学习投入之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身份认同、学习投入与语言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其目的是通过分析学生身份构建是否经历了变化以及两组学生在想象身份、想象共同体和语言学习投入上的差异来探讨学生的想象身份、学习投入及学习成绩间是否有关联。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第一学年到第四学年,多数学生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一定变化,就性质而言,有积极也有消极变化,有细微也有显著的变化。第二,英语翻译方向学生的想象身份认同更丰富多彩,而英语教育方向学生的身份认同范围较狭窄集中。第三,学生的学习投入与其想象身份认同有关联。不同的想象身份认同会带来不同的学习投入,想象身份的实现越有挑战,就越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除此之外,构建的身份越积极,学生越愿意付出努力。第四,学生的学习投入会影响其最终学习成绩。一般而言,学习投入越多,学习成绩越理想。第五,好的语言学习者与差的学习者差别之一在于好的学习者在目标语言学习过程中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语言学习者在今后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应努力构建积极的身份认同,并投入时间与精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其目标身份认同,提高其目标语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