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世臣是清代著名文学家、经济学家、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上承亭林,下开龚、魏,旁及阳湖派诸子,是嘉、道时期经世致用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毕生都致力于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他的诗歌更是力矫乾、嘉以来的萎靡诗风,扶人心、正诗格,成就卓著。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包世臣一生的行止和诗学轨迹,介绍了包世臣生于寒门、早涉忧患的成长经历,科举不顺、幕僚论证的治学处境以及辞官归隐、发愤著书的晚年生活,同时也揭示了包世臣从笔翰如流到极少作诗的诗路历程。第二章论述包世臣的诗歌理论,包世臣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儒家“温柔敦厚而不愚”的诗教原则,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用。本章首先分析包世臣诗学理论形成的背景,指出嘉道新学风、顾炎武和常州学派对包世臣诗歌理论的形成和诗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本章分析了包世臣诗歌理论的具体内容,从与“其词温柔,其旨敦厚”相对应的诗歌艺术性和教化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阐发。第三章将包世臣的诗歌分为政治诗、山水诗、赠答诗和题画诗四部分进行研究。包世臣四种诗歌类型各具特色。其政治诗记录了当时民不聊生、官吏横行、农民起义此伏彼起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和兴利除弊的政见及壮志难酬的情怀。包世臣一生辗转近半个中国,他用山水诗记录下游历过的名山大川,抒发议论,寄托心志。包世臣交游遍天下,其赠答诗记录了其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联系:官员如朱珪,朋友如张琦、傅卧云、沈钦韩等。题画诗是包世臣社会联系的又一载体,包世臣的题画诗秉承了“不粘不脱,不即不离”的范式,记录了当时士人的文化生活。第四章论述包世臣诗歌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成就。清朝走向没落前夕,“惊秋救弊”成为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包世臣正是是这一时代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和“惊秋救弊”紧密相连的是“忧民自怜”的文学主题,包世臣的诗歌对此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包世臣的诗歌以经世致用为大前提和总目标,同时又具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