锑污染对土壤酶的作用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

来源 :马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d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锑(Sb)是类金属元素,近年来,随着含锑类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急剧增加,导致锑矿开采和冶炼活动频繁,使大量锑进入土壤环境,威胁人体健康。因此,及时准确地评估土壤锑污染程度,为其污染监管与防治提供预警信息尤为迫切。土壤酶参与土壤物质循环、能量代谢、污染物降解等过程,是土壤污染监测的良好生物指标,已在土壤汞、镉、铜、锌、砷等重金属和类金属污染监测与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较多的研究报道了植物、动物、微生物对土壤锑污染的监测与评价,而鲜见调查锑对土壤酶的生态效应。因此研究锑污染程度与土壤酶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系统揭示锑污染对土壤酶的生态效应,对科学准确评价土壤锑污染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控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以我国不同性质土壤和典型矿区锑污染土壤为对象,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借助土壤酶促反应动力学及热力学手段,系统研究了急性锑污染胁迫、锑老化、矿区土壤锑污染对土壤酶的生态毒性,探讨了锑对土壤酶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影响土壤锑生态毒性差异的主控因子,得到了急性、老化、矿区锑污染中评价其污染程度的生态阈值。以上,为构建合理准确的锑污染评价指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急性锑污染胁迫下,土壤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的活性变化较小;β-葡萄糖苷酶和脲酶活性降低,锑对两种酶活性的抑制率均小于11%;芳基硫酸酯酶活性显著降低,锑对酶活性的抑制率达到29.63%,说明芳基硫酸酯酶能够响应土壤急性锑污染。为诠释不同土壤中锑对芳基硫酸酯酶的毒性差异,选取我国17种不同理化性质土壤,开展急性锑污染模拟研究,发现锑对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随锑浓度增加而增大,当土壤锑浓度为7000 mg kg-1时,酸性土壤(S1-S9)中锑对酶活性的抑制率为27.38~51.20%,碱性土壤(S10-S17)中为2.83~26.7%,显然酸性土壤中锑对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毒性作用强于碱性土。通过分析土壤锑污染浓度与酶活性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发现其显著拟合部分抑制模型,得到总锑和有效态锑浓度的生态剂量值(ED10)分别为78~865 mg kg-1和27~603 mg kg-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说明有效磷是影响不同土壤中锑对芳基硫酸酯酶毒性差异的主要因子。(2)酶促反应动力学特征(Vmax,Km)变化,揭示了酸性土壤(S1-S9)中锑对芳基硫酸酯酶的抑制作用为非竞争性抑制和线性混合抑制,碱性土壤(S10-S17)中还包括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锑对芳基硫酸酯酶的竞争性(Kic)和非竞争性(Kiu)抑制常数分别为0.058~0.142 mM和0.075~0.503 mM。显然,该抑制常数(Kic和Kiu)均远小于相应土壤中酶与底物的最大亲和力Km(1.3~4.35 mM),说明锑对芳基硫酸酯酶的亲和力和对酶-底物复合物的亲和力均大于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进而酶活性受到抑制。另外,酸性土壤(S1-S9)的抑制常数值(Kic:0.058~0.085 mM和Kiu:0.075~0.153mM)小于碱性土壤(Kic:0.140~0.142 mM和Kiu:0.124~0.503 mM),说明酸性土壤中锑对酶及酶-底物复合物的亲和力更大,因此酸性土壤中锑对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抑制率更高。土壤酶促反应热力学研究发现,锑污染使芳基硫酸酯酶酶促反应热力学参数(活化能(Ea)、活化焓(ΔH*)、活化熵(ΔS*))增加,锑对芳基硫酸酯酶酶促反应的抑制属于焓控过程。(3)外源锑在土壤中的老化及其土壤酶效应研究表明外源锑进入红壤(pH 4.90)和灰漠土(pH 8.12)后,有效态锑(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之和)含量随老化时间延长而降低,该变化显著拟合了Elovich方程,说明锑的老化是非均相分散过程;红壤中锑的老化速率|b|是灰漠土的1.2~1.9倍,因此红壤中锑的老化先达到近似平衡状态。锑老化不同时间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同。为得到在整个老化期内均能指示锑污染程度的土壤酶学指标,测定了不同老化时间点的土壤酶活性,并通过氯仿熏蒸法区分了酶活性,获得了胞外酶、胞内酶和总酶活性。锑对芳基硫酸酯酶胞外酶的ED10为42.3~228.3 mg kg-1,可以评估锑老化前60 d的污染程度,脲酶胞外酶的ED10为29.6~1791.2 mg kg-1,可评估锑老化120 d的污染程度;芳基硫酸酯酶总酶的ED10为167.86~520.88 mg kg-1,脲酶总酶的ED10值只呈现于灰漠土中;芳基硫酸酯酶存在胞内酶,但胞内酶活性不响应锑污染;以上说明胞外酶活性更适合反映土壤锑污染程度。利用三种胞外酶活性计算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标(总体酶活性指标(TEI)和酶活性几何平均值(GM))其生态剂量值ED10分别为24.9~184.7 mg kg-1和25.7~199.4 mg kg-1,因此胞外酶活性综合指标也能够评价土壤锑污染程度。(4)矿区典型锑污染土壤的锑形态分布和基于酶活性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表明土壤锑含量为110.59~8398.19 mg kg-1,除L15土壤外,剩余土壤锑含量均高于我国第二类建设用地土壤锑污染管控值360 mg kg-1(GB36600-2018);所有土壤中锑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占总锑含量的76.51~95.29%,有效态锑含量为3.95~526.79 mg kg-1,因此矿区土壤锑污染严重,存在生态环境风险。土壤L1-L15的酶活性几何平均值(GM)、加权平均值(WM)和总体酶活性指标(TEI)的变异系数均大于酶活性香农指数(Shannon)和辛普森指数(Simpson),说明矿区锑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大于结构多样性。土壤锑含量与酶活性指标密切相关。脲酶活性和总体酶活性指标均与总锑含量显著负相关,锑对脲酶活性的生态剂量值为ED10为242.40 mg kg-1,土壤总有机碳和速效磷浓度显著正影响脲酶活性。综上所述,急性锑污染对土壤芳基硫酸酯酶的毒性作用最强,锑主要以非竞争和线性混合方式对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并通过增加酶促反应能障降低反应速率。土壤中锑的老化是非均相分散过程,红壤中锑的老化速率高于灰漠土。胞外酶活性较胞内酶和总酶活性更适合评价锑老化不同时间的污染程度;芳基硫酸酯酶胞外酶可用于评价土壤中锑老化60 d内的污染程度,脲酶胞外酶以及由胞外酶活性计算的总体酶活性指标及酶活性的几何平均值均可用于评价土壤中锑老化120 d内的污染程度。矿区典型锑污染土壤中,脲酶活性可用于评估锑污染程度。本研究拓宽了土壤酶对锑污染响应及作用机理方面的理论信息,更为评价土壤锑污染程度和土壤环境风险提供了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医学的进步,中医药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医慢慢地被各级医院当作重点发展学科,逐步成为患者看病的首选,但是在基层中医院,中医护理技术的实施却面临着很多困难,影响着中医治病的疗效。文章通过分析基层中医院护理的现状,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中医护理人员资源的短缺、护理人员的中医基础理论不扎实、医生对中医护理认识不够、上级领导对中医护理的不重视、中医诊疗费偏低、科研能力薄弱、法律对中医护理支持的不足
期刊
怎样才能让小学试卷评讲课"活"起来呢?这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了简单的分析。
会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学习素养和关键能力。本文从小学科学电路单元的项目化学习出发,将时下热门的项目化学习融入小学科学的日常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视角,以项目化学习的理念重新调整日常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以期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关键能力。
期刊
近年来,证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马太效应明显。A公司作为志在打造一流券商的国有控股证券公司,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必须与时俱进,提高管理水平,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绩效考核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亟需采取更加现代化的考核管理方式,杜绝考核片面化和短视行为,以科学方式综合考量经营成果。平衡记分卡自本世纪初引入我国以来,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和实践,作为现代化的绩效考核管
学位
报纸
<正>一、问题的提出写作是学生在知识输入后经过内化产出,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反思当下写作教学,教学效果与师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对等,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具体问题如下:(一)课堂模式化,对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不够教师在设计写作教学时,大多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继而设计教学活动。但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个性化的,缺乏统一标准,这种课堂模式对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不够。
期刊
学位
该研究以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粒径均一的金纳米粒子(gold nanoparticles,AuNPs),并将AuNPs与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抗体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偶联,再与6-羧基荧光素(6-carboxyfluorescein,6-FAM)修饰的寡核苷酸链(single stranded DNA,ssDNA)通过金硫键偶联,制备出荧光探针,利用AuNPs近距离淬灭荧光基团信
期刊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小农户为主的现实使得农产品存在流通渠道不畅、产销信息不对称和销售方式单一等问题,小农户与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引发农产品卖难,并成为长期困扰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难题之一。其中,生鲜农产品由于保鲜期短、仓储和冷链物流设施落后,面临的销售困境更为严峻。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作为一种高价值农产品,苹果产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但我
学位
我国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土壤肥沃,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增加土壤碳汇、应对全球变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期过度利用,东北黑土退化严重,有机碳显著降低。侵蚀和翻耕是该区土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目前研究者系统分析了土壤侵蚀对黑土退化和有机碳降低的驱动作用,但关于翻耕扰动引起土壤生物学过程改变造成的有机碳降低研究较少,限制了对黑土区土壤退化机理的认识。本研究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