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要对20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以下简称大讨论)进行研究,首先研究其产生的背景。众所周知,20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发展时期,社会的发展导致思想的变动,思想的变动必会引起学术的讨论,而这场大讨论就是这一时期的必然产物。十年动乱结束之后,我国文学界率先发声,文学家们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对这十年社会状况进行反思。再者学术界也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尤其是哲学领域,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再次登上我国历史舞台。这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的经济活动为这场大讨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其次研究这场大讨论的主要内容,需结合大讨论发展的阶段与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中,大讨论的侧重点不同。纵观大讨论的整个过程,学者们对人道主义、异化问题以及人性理论提出众多观点,甚至出现了对抗性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和五个重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是中心问题;重点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五点:第一,何为人性;第二,人道主义究竟是什么;第三,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有没有关系;第四,社会主义社会有无异化现象;第五,人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最后对这场大讨论进行评析。这场大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关系、异化问题、人性论、人的价值等问题的理解提出了新思路;对之前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了反思;为我国之后社会主义建设、人学的发展做了理论铺垫;为我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做了理论思考;并加快人们思想转变的速度,这些是这场大讨论的成果。但我们也要正视这场大讨论的不足之处:首先一些学者对人道主义、人性、异化等问题概念不明确,所以大讨论不够深刻;再者讨论中一些学者受情绪化和政治化的影响,大讨论最终变得虎头蛇尾;最后有些学者在讨论中对于一些学术问题理论依据不足,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而受到西方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使得这场大讨论具有抽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