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的是来源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成语的翻译。语言是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相互沟通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在人类社会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并不是唯一。人们在交际时,除了运用语言手段传播信息,还可通过手势动作、身体行为、面部表情、外貌服饰、颜色器物、时间空间等多种非言语手段来进行沟通。心理学家认为,读懂非言语交际的信号是构成有效交流的最重要条件。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手段在我们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成语是语言的精华,人类智慧的结晶。成语不仅有独特的结构,同时也反映出许多民族文化特点。俄汉语成语汗牛充栋、车载斗量,其来源也是各有不一。随着人类的进步和语言的不断发展,部分习惯被用于表达非言语交际手段的语言表达方式被纳入到了成语的大家庭中。这类来源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成语的身上保留了民族的文化色彩。而成语的翻译体现的不仅仅是语际交换的过程,同样也是不同文化交流的过程。翻译这类民族色彩浓重的成语,修辞色彩和语用语义是需要译者考虑的,但是文化内涵也不容忽视。因此,为了达到翻译目的,译者就需要借助语境和文化信息,克服民族文化障碍,并从原文整体出发,根据译文读者的接收能力,将原文中成语的交际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实现原作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前,中俄两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角度来研究成语的翻译文章尚且没有。本论文由前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构成,正文分三章。第一章论述了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概念及非言语交际手段的分类,并从俄汉成语的概念、特征和语源出发,对俄汉成语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异性。其中,在俄汉成语的语源对比中,分别介绍了神话故事、宗教、文学名著、古代重大历史事件和日常等几类重要来源。重点介绍了非言语交际手段这一隶属日常生活的来源方式,指出在非言语交际手段的使用过程中,一些体态动作、外貌服饰(该行为本身是信息的载体)在人们的反复使用中,成为了一个公认的定势并通过描述与说明融入到语言中,从而约定俗成为一些含有特定信息、结构固定、意义完整、语言精辟的固定词组。第二章分析了来源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成语的特点、分类,并深入探讨了非言语交际手段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这类成语的区别,指出了有些来源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成语保留了以往的表义动作,有些则完全丧失,甚至发生了较大的语义变化。并根据对来源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成语的分类,举例说明了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情况。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从交际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中来源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成语的翻译,分析了翻译来源于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成语的理论基础,并从三方面大致梳理了影响翻译此类成语的因素,从跨文化交际学和翻译学理论角度总结了翻译此类成语的方法:平铺直译法、语内转换法、语际对应法、增补法、注释法、多重组合法等,以将原文中成语的交际信息切实传递给译文读者,实现原作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