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休眠与生长特性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476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仙为石蒜科水仙属(Narcissus.L)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世界著名球根花卉而广泛栽培。目前,关于水仙休眠与生长相关研究不多,关于酚酸类物质与水仙休眠解除的关系尚无报道。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选育的水仙新品种‘上农早春’、‘上农蝶影’为材料,对水仙在解除休眠过程中的酚酸类物质及其休眠、生长繁殖、光合等特性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水仙‘上农早春’为材料,研究其鳞茎在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的形态及碳水化合物变化,结果表明:7℃低温处理期间,鳞茎淀粉含量下降幅度为46.3%,高于室温处理的21.3%下降幅度;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且7℃低温处理上升幅度高于室温处理的,第8周出现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同样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SDS-PAGE显示共有17条特征蛋白质条带,其中54kD、40kD区域蛋白条带以“姊妹”条带形式出现,可能是同工酶蛋白,18kD及以下蛋白条带可能为水仙鳞茎贮藏蛋白;室温及7℃两种低温处理过程中,无原有蛋白条带的消失,也无新的蛋白条带出现。2、以水仙‘上农早春’为材料,对水仙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鳞茎中的酚酸类物质成分和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测定了POD及酚酸代谢相关酶PPO、PAL的活性。结果表明:水仙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鳞茎中的总酚含量呈下降趋势;检测到水仙鳞片中含有没食子酸、绿原酸、4-羟基苯甲酸、3,4-二羟基肉桂酸、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在休眠各时期4-羟基苯甲酸含量最高;POD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水仙鳞片中酚酸类物质含量变化与PPO活性变化与均呈负相关关系,与PAL活性呈正相关关系。3、对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水仙鳞片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与酚酸代谢相关酶(POD、PAL、PPO)活性变化与总酚含量及5种酚酸类物质含量变化与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淀粉含量变化,POD、PPO活性变化可能是总酚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及POD活性变化可能参与到水仙鳞茎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的没食子酸、绿原酸、4-羟基苯甲酸三种酚酸类物质代谢。酚酸类物质代谢相关酶与5种酚酸类物质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POD、PAL主要与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的4-羟基苯甲酸代谢相关。PPO主要与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的没食子酸代谢相关。4、研究了栽培在上海地区的‘上农早春’、‘上农蝶影’两水仙品种繁殖特性及上海气候条件下的两个水仙品种的光合作用特性。结果表明,‘上农早春’和‘上农蝶影’种球的平均周径分别为13.6cm和12.8cm。两个水仙品种种球的繁殖系数都较低,‘上农早春’和‘上农蝶影’分别为1.04和1.32。在不同时期,两个不同品种水仙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进程相似,均呈双峰曲线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PFD-Pn响应曲线显示,在光强300μmol·m-2·s-1以下,两个品种净光合速率差异不大,在光强3001200μmol·m-2·s-1区段,净光合速率随光强增加而迅速增大,‘上农早春’表观量子效率较‘上农蝶影’高,为0.040;PFD-CO2响应曲线显示‘上农早春’和‘上农蝶影’CO2饱和点分别为1463μmol·mol-1和1641μmol·mol-1;‘上农早春’与‘上农蝶影’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2.6℃和22.4℃。
其他文献
水资源在我国严重缺乏,且空间分布极不平衡,这使得我国政府每年必须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各种各样的工程建设,以平衡地区间的水资源利用。虚拟水贸易理论建议通过丰
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内,由于树倒形成的坑和丘微立地,增加了林地的复杂性,促进了森林群落中周围树木和草本的再生能力,同时也改善了林隙内的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对峨眉半山七里坪康养体育旅游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逻辑分析法对康养体育与环境耦合关系进行分析,探究康养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
本研究对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的馆藏阔柄跳小蜂属标本,以及本人通过饲养、网扫、黄盘诱集的方法采集的大量阔柄跳小蜂属标本进行了
本研究以百子莲(Agapanthus praecox ssp. orientalis’Big Blue’)三年生盆栽苗为材料,通过多效唑和矮壮素以及混合处理矮化百子莲花葶,从中筛选出最佳处理方式,并研究花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