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准扶贫与环境保护工作是当前国家的工作重心,是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和环境治理修复的伟大工程。虽然扶贫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精准扶贫与环境保护政策也存在一定的矛盾问题,有些问题暂时得到解决,但很少从根本机制上进行分析和解释,这样无法根本杜绝相似问题的出现,因此本研究根据调研材料,对精准扶贫与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政策冲突问题开展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研究基于X村调查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设计之初是为了促使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进村,加强党建工作和组织凝聚力,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村民生活质量;而环境保护政策的价值取向从环保边缘转向美丽乡村,政策思路从碎片思维趋向系统工程,为的是遏制环境恶化问题,再现绿水青山。二者在执行中会出现交叉、产生困境,这些困境某些程度上是政策冲突造成的。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分类,可以进一步分析政策冲突产生背后的机制,究其原因可能是沟通协调、体制结构、政策主体因素、政策本身的限制性因素、政策运行的控制机制缺位、政策外部环境和执行资源的制约等客观问题造成的,还可能存在政策制定者的有限理性、自利性、人格化、个人偏见、政策执行者的任务时间压力和模糊理解等主观问题。因此,尝试提出行政体制向科学化、规范化转变,合理配置官僚制下的政府职能、进行分类考核、避免数字扶贫与环境治理、建立议事协商机构、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和纠错机制、完善政策监督机制、健全政策评价机制、完善政策问责机制;政策运行机制向民主化、多元化转变,构建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权力与职责制度化、提升政策主客体定位;政策执行环境和资源向合理化、明朗化转变,加强政策的生态环境建设、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等对策来协调和消解冲突,有效减少政策设计、执行中的非理性现象。首先,总结了各级政府精准扶贫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内容,比较分析了在政策设计阶段就可能存在的问题,尝试从政策冲突的角度探讨精准扶贫与环境保护政策中的问题。其次,基于调查结果,总结、研究基层落实执行精准扶贫与环境保护政策时所遇到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并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对其进行研究分类,从政策冲突的角度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背后的机制,从而尝试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政策的制定和改良。通过对精准扶贫与环境保护政策冲突的研究,既可以从理论上引起政府对公共政策冲突的关注,保证政策制定时更加科学、完善、具有持续性,又可以保障和提升民众对党和政府公信度的认可和拥护,稳定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