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与鲫鱼遗传结构的研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主要对牙鲆和鲫鱼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牙鲆的研究以山东省荣城、烟台和河北省北戴河三个人工养殖群体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Temminck et Schlegel)为研究对象,使用同工酶电泳和线粒体DNA D-Loop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两种分子遗传标记检测遗传多样性,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在鲫鱼的研究中,采用同工酶、随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RAPD)和红细胞长径测量相结合研究了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pengzesis)、方正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和黑龙江普通鲫(Carassiusauratas)的遗传结构.1、牙鲆人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牙鲆是中国名贵的海水养殖品种,在北方沿海多有养殖,以山东、河北两省最盛,但由于近年来的过度捕捞导致野生资源税减,使人工养殖牙鲆面临着种质下降的危险. 该实验的目的在于摸清现有牙鲆人工种群的遗传结构,为优化育种和人工放流提供理论依据.2、鲫鱼的遗传结构研究.鲫鱼是中国的优良淡水养殖种类,在全国均有分布并形成了很多地理种群,近年来发现某些地理种存在雌核发育现象,使雌核发育鲫鱼种群成为研究热点.两性生殖种群是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100);雌核发育种群染色体数目在150-166之间,大部分学者把这些鲫鱼认为是三倍体(王茜,1999).为了进一步了解雌核发育鲫鱼群体的遗传结构,以期获得雌核发育机理的解释, 该文以普通鲫及雌核发育的彭泽鲫、方正银鲫与为研究对象,使用同工酶、RAPD和红细胞长径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三个种群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彭泽鲫、方正银鲫均为三倍体的雌核发育种群,黑龙江普通鲫为二倍体.18尾彭泽鲫的同工酶结果可将其划分为8种克隆,6种引物的RAPD图谱与同工酶的划分结果完全一致.15尾方正银鲫同样可分为三种克隆.说明雌核发育的彭泽鲫和方正银鲫在繁殖过程中子代的遗传物质完全来自母本,是母本的克隆.黑龙江普通鲫的9尾二倍体间没有相同的RAPD以及同工酶谱;RAPD结果中,个体间电泳带共有度BSI平均值为0.479±0.178.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的好坏,对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每位教师都应当使自己教的每节课尽可能地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本文中,笔者就针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浅谈几点拙见。  关键词:提高;数学课堂;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22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新课改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尤其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了科学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推行素质教育,适应新课改的新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学会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常规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表达系统已广泛应用,虽已积累大量经验,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菌株生长速度慢、密度不高、外源蛋白的表达和翻译后加工都不够理想.巴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多种保健功能的资源昆虫。稀土元素(rare earths,简称REs)由于其特殊的电子结构,在合适的浓度范围内可促进生物生长、提高繁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建筑的发展,但是因为人们的过于追求浅层次的享受,大兴土木的开发和建设,造成了现代所造之建筑脱离了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轨道,同时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也不堪重
分泌性表达外源基因是近年来在构建活载体疫苗中常常采用的策略。分泌表达能减轻细菌载体的代谢负担,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引起人泌尿道感染的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 Escheri
棉花黄萎菌病毒Verticillium dahliae chrysovirus1(VdCV1)本实验室已经报道,但对该病毒功能及其基因功能尚未做实验研究。VdCV1是否具有沉默抑制子尚未有研究报道。探明VdCV1是
当前计算机网络的用户数目与连接带宽的迅速增长,导致了对网络处理器性能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储器墙”的问题已经成为处理器性能提高的关键。网络处理器外接SDRAM用于存储较
植物抗寒分子机理的研究对提高植物的抗寒性,解决农作物的抗寒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该论文在查阅了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利用生物技术克隆了与抗寒有关的基因COR15a和CBF1,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