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尤其是佛道二教,从古至今给予中国文学以深刻影响。中国文学发展到元代,产生了新的形式,元曲应时而生。而作为元曲重要标志的元杂剧更是离不开释道二教的浸润与侵染。元代特有的宗教宽松氛围,使得民众信仰多元。统治者和上层贵族对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尊崇、对道教尤其是全真派的礼待,给下层百姓带来政策上的约束和精神上的指引。双重作用之下,元代整个社会的宗教环境不言而喻。再加上元代以不同于汉族的少数民族属性完成了对中原大地的统一,建国伊始便实行排斥汉人的严苛制度,整个汉族文人群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寄托情思于释道,那么文学的宗教意味慢慢凸显出来。本文重点分析元杂剧中所涉及的寺观场景(主要包括寺庙、道观、庙宇、庵堂四类),对所涉场景进行收集、概括、分类,秩然有条,让读者能够一望而知,炳如观火;其后结合作品,从题材内容和功能类型对这些场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些寺庙、道观、庙宇、庵堂在题材上分属度脱剧、神仙道化剧、福报剧、公案剧、爱情剧等类型,对作者所属时代的世情世貌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在功能上,一些寺观场景仅仅发挥民间信仰的功能:作为普通民众开展烧香、拜佛、祈福、庙庆、寄放骨殖等民俗的场所而存在;或者以其特有的民间文化象征而带给作品大团圆结局,包括失散夫妻团圆于寺庙、冤假错案真相大白于寺庙等;一些寺观是主人公修道成仙的修道场,它们的存在是为了宣扬佛教、道教的教理教义,给予苦难大众心理慰藉;而一些寺观则是男女青年相亲相爱、幽会成亲的地方,在这里青年男女以寺观场景为依托,要消弭阶层身份的鸿沟,追求炽热而平等的爱情自由。寺观理应是禁欲的,但它们却作为封建伦理的对立面而存在,企图打破束缚自由的那堵墙,反封建礼教的意味毋庸讳言。寺庙、道观、庙宇、庵堂四类场景的存在绝非偶然,它们是特殊时代下政治、经济、文化作用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一个侧影。通过把握作品的深度来着力探讨作者铺陈的用意: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作者以一种主观操纵而非臆断的形式让读者获取他们的内心情感与心理茫然——被冲击的家国意识、被摧垮的文士尊严、被钳制的仕途前程;他们自幼时起便接受的孔儒思想与他们生活的时代格格不入,怀疑、抵御、挣扎、屈从、归隐,到头来只能投身宗教,寄托哀思。这种文人情怀在历朝历代都有展现,正如寺观场景在前代作品中有所传承,又在后代作品中得以发展,世代延续,经久不衰。最终,这些寺观场景具有了中国文学历史脉络中承上启下、日新月异、继往开来的独特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