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作为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中的特殊成员,circRNA是一类天然存在的内源性环状RNA。CircRNA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而作为ceRNA以竞争性结合microRNA的方式来参与转录后调控是其重要功能之一,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包括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目前较多的研究已经显示在不同的肿瘤中circRNA存在特异性表达,目前,有关circRNA的生物学功能的认识仍很肤浅,尚有大量的实验需要推进,对于circRNA的深入研究有望为临床应用中新型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标的发现提供理论依据。我们通过相关软件预测与PTEN有关的circRNA,发现circAMBRA1和circANKRD17可以与PTEN竞争性结合microRNA,然而circAMBRA1和circANKRD17至今尚未有报道。这两个circRNA分别来源于亲本基因AMBRA1和ANKRD17,主要形成于mRNA的剪接加工过程。AMBRA1是调控细胞凋亡和自噬的重要信号分子,对于体内衰老、损伤和坏死细胞的及时处理清除至关重要。同时维持机体的相对稳态,对免疫系统起着辅助性作用。有研究表明AMBRA1可以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自噬,同时其上调导致药物引起的细胞凋亡减少,进而产生化疗的耐药性。AMBRA1是生物发育阶段重要的调控基因。研究发现在它在特定的组织中发挥特异性的功能,这反映出自噬的能力可能与主要的发育过程密切相关。AMBRA1的研究可为癌症治疗提供新靶点,特别是对改善抗癌药物抗性有指导意义。ANKRD17属于含有锚蛋白重复序列的蛋白质家族成员,参与多种生物学进程,其中包括促炎性NF-kB信号级联反应的调节。研究表明它在细胞抗病毒先天性免疫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另有研究证明ANKRD17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对血管成熟至关重要。目的:鉴定内源性circAMBRA1和circANKRD17在细胞中的表达,深入了解circAMBRA1和circANKRD17对Hela和OCM-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分析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两个circRNA在对应细胞中复杂的网络调控机制,有望为临床相关疾病治疗的新靶点的发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以反向引物鉴定circAMBRA1和circANKRD17在Hela和HEK293T细胞内存在;构建circAMBRA1和circANKRD17表达质粒,分别转染Hela细胞和OCM-1细胞,并通过RT-qPCR、CCK-8、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试验、流式分析等技术研究环状RNA的表达对Hela和OCM-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周期和凋亡等恶性表型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目的circRNA、miRNA及其下游靶基因,通过双萤光素酶实验来验证circRNA与miRNA之间相互作用。随后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别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鉴定和验证下游作用的靶基因及相关的信号分子,对其调控机制做进一步分析。结果:1.成功验证内源性circAMBRA1和circANKRD17存在。2.成功构建表达重组质粒,并检测到在细胞中明显表达。3.发现circAMBRA1对Hela细胞的恶性表型存在增强作用,可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提升S/G2期细胞的比率,同时对细胞的凋亡有抑制作用;而circANKRD17可以显著抑制OCM-1细胞的恶性表型,可抑制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促进细胞的凋亡。4.验证了circAMBRA1与miR-17-5p的相互结合;circANKRD17与miR-141-3p及miR-519d-3p存在相互作用;但与miR-19a-3p无相互作用。5.探索出circAMBRA1通过间接作用下调PTEN,经由PI3K/AKT/mTOR通路影响Hela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周期和凋亡。6.发现了circAMBRA1下游的一个靶点TGFBR2,推测circAMBRA1可能通过竞争内源性结合miRNA的作用调节该信号分子,进而促进细胞的恶性表型,待进一步研究。结论:CircAMBRA1可促进Hela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主要经由PTEN/AKT/mTOR通路,也可能通过miR-17-5p/TGFBR2轴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正向调控作用;circANKRD17可以明显抑制OCM-1细胞的恶性表型,并可以与miR-141-3p及miR-519d-3p相互作用,circAMBRA1和circANKRD17的研究可能为临床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发现提供新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