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地的概念,最早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它是指某国或地区的一部分,与主要地域单元相分隔,被邻近国家或地区的土地包围的地区。此后,这一概念被延伸应用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我国最早出现“飞地经济”或“飞地工业”此类术语始于本世纪初。改革开放以来,主导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并存。在此背景下,发达地区由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用地饱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需要将一些产业层次低的企业迁移出去,欠发达地区则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因此,“飞地经济”、“飞地工业”发展模式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应运而生,并逐步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推广。但是从现实发展需要来看,国内对飞地工业模式的研究仍显不足,特别是国内学术界关于飞地工业发展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仍存在较大争议。鉴于此,飞地工业发展模式的内在运作机制、作用机理及发展路径选择等,就很值得作进一步深化研究和论证。本文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飞地工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接下来开展飞地工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以利益分析为视角,深入探研了飞地工业发展的内在运作机制和作用机理,构建了飞地工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基本逻辑分析框架。此后,为了说明了飞地工业模式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本文具体考察了我国飞地工业发展的总体实践,分析发展成效,剖析存在问题,探究根本原因,并以模型研究和定量分析为手段,对飞地工业发展效应作出深入论证和实证分析。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明确飞地工业的演进趋势和发展方向,本文还对飞地工业主要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最后,根据我国区域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客观需要,得出我国及福建发展飞地工业的总体路径和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实施飞地工业,是促进产业高效有序转移、加速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合作双赢、共同发展,是飞地工业的重要内涵;尊重市场、因势利导,则是飞地工业发展的生命所在。飞地工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