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破裂脑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随访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hy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未破裂脑动脉瘤是否需要治疗以及治疗的方式选择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拟通过采用血管腔内的方法治疗一组未破裂脑动脉瘤病例,并通过中期的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研究,以评价血管腔内治疗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技术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治疗效果。  材料和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采用不同血管腔内技术共治疗未破裂脑动脉瘤患者75例(共80枚),其中男性26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为60±11岁,位于颈内动脉系统(包括后交通动脉)62枚(77.5%),大脑前动脉(包括前交通动脉)5枚(6.25%),大脑中动脉2枚(2.5%),椎基底动脉系统11枚(13.75%)。小动脉瘤(直径<5mm)34枚(42.5%),中动脉瘤(5mm=<直径<15mm)31枚(38.75%),大动脉瘤(15mm=<直径<25mm)10枚(12.5%),巨大动脉瘤(直径>=25mm)5枚(6.25%)。治疗的80枚脑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38枚(47.5%)。80枚脑动脉瘤,13枚(16.25%)单纯弹簧圈栓塞,3枚(3.75%)单纯裸支架治疗,5枚(6.25%)覆膜支架治疗,54枚(67.5%)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枚(3.75%)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2枚(2.5%)载瘤动脉闭塞。对所有接受血管腔内治疗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即时造影,评价栓塞程度,记录术中并发症如动脉瘤破裂、颅内血管破裂、夹层、血栓形成、远端分支血管栓塞等。随访过程中采用脑血管造影(>3月)复查,评价动脉瘤腔栓塞程度,按术后即刻完全栓塞与非完全栓塞分组比较闭塞率,所得统计数据以SPSS16.O软件处理。记录复发情况,按复发时间绘制生存曲线。所有患者出院时及随访采用GOS评分评估临床预后:GOS评分5分和4分为预后良好,其余为预后不良。  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GOS评分均为5分,均成功施行血管腔内栓塞治疗,未出现插管失败或者病变到位失败等情况。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即刻有41枚完全闭塞(51%),32枚大部分闭塞(40%),7枚部分闭塞(9%)。覆膜支架治疗动脉瘤完全栓塞率100%。术中2例(2.67%)术出现颅内血管破裂出血,未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血栓形成、血管夹层、脑内分支栓塞等其它不良事件。出院时本组75例患者GOS评分显示5分73例,2分2例,73例预后良好,2例患者预后不良。46例(48枚动脉瘤)(61.3%)获得3月以上的脑血管造影随访复查,平均随访时间为7.1±7.8月,随访结果显示完全闭塞25枚(52.1%),大部分闭塞10枚(20.8%),部分闭塞13枚(27.1%),复发10枚(20.8%),其中4枚瘤腔再通,6枚瘤颈部分再开放,复发后再治疗6枚,治疗结果良好,无并发症。致密栓塞组动脉瘤影像学随访效果较非致密栓塞组满意。生存曲线提示随访至12月时,70%动脉瘤无复发。64例(85%)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3月-67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0±16.7月,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随访GOS评分5分62例,3分1例,2分1例。  结论:1.采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未破裂脑动脉瘤具有创伤小,技术操作成熟,手术相关致死率及致残率较低的特点,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2.血管腔内治疗未破裂脑动脉瘤具有满意的即刻闭塞率(51%),并且造影随访中期瘤腔闭塞率良好(52.1%)。3.覆膜支架作为血管腔内治疗脑动脉瘤的新方法,具有较弹簧圈栓塞更高的瘤腔闭塞率(100%),有可能作为部分难治性病例血管腔内治疗的新技术。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少年[1],恶性程度高,极易发生肺转移,约80%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已发生了肺部转移,这类患者应用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
目的:采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心肌病变的严重程度;研究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平均变化幅度(averaged cyclic variation in integrated backscatter,ACVIB)
目的:通过分析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者照护负担与抑郁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社会支持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下一步制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者的照护负担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