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

来源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ilov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反复阐述的重大命题,构成了系统完整的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对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重大时代问题给予了科学回答,正确认识和研究这一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人民”这一中心概念,以“人民”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文整个研究过程,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通过归纳梳理、分析总结和提炼,对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渊源、发展脉络、理论内涵、理论特质、实践路向及其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追溯根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延伸与创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一脉相承、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民思想元素的继承与弘扬以及西方思想史上的人本主义理论的批判与借鉴是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思想源流;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是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现实背景;习近平家庭环境的教育熏陶和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又为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提供了坚实支撑,对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从梁家河知青岁月的历练到河北正定的基层探索,到福建、浙江和上海的地方工作实践,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新实践,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经历了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理论特质显著。本文从历史动力、价值导向、发展目标、政治保证和评判标准等方面界定了其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价值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发展观、“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和“人民是阅卷人”的政绩观,并从中提炼出实践性、民族性、大众性与开放性的理论特质,对其加以具体论述,表现为鲜活生动的实践写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众话语的思想表达和观照世界的理论品格的鲜明特质。在厘清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渊源和发展脉络,深刻认识其理论内涵及其特质的逻辑前提与理论基础上,本文思考分析了这一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向和时代价值。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最终指向实践,本文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位一体的层面展开研究其实践路向。同时,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析了其时代价值。在理论层面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新境界,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实践层面上,贡献了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中国范式,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构建。
其他文献
如何实现住房发展成果共享是民生保障问题之一,因此本文以马克思的民生保障思想为理论依据进行研究。马克思认为,保障民生就是要满足“现实人”的需要,而满足“现实人”的需要还要经过两个重要的环节,首先是进行社会生产,为“现实人”提供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是进行利益分配,它是民生保障的关键,决定了“现实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根据马克思的民生保障思想,本文从“现实人”的需要、社会生产和利益分配三个环节对新中
话语权是指话语主体在“言语”和“说话”的行为和活动即话语实践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力量和效果等,包括其采用的话语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传播力,其话语内容对话语客体及其环体所产生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和感染力等,是话语内容、形式和载体的完美结合所表现和反映出来的所有能量和力量。话语权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弥散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话语的真理性是话语权的内在本质,社会实践是话语权的外在本质。网络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观开启于民族概念分析,展开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关系论证,通过宏大的历史叙事,形成了异于西方主流且别具一格的民族理论。安德森民族观的独到之处在于首创地将民族定义为想象的共同体,并通过欧裔海外移民共同体的历史总结出民族主义先于民族的关系。对于中国民族问题的研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安德森的民族观具有启发意义。安德森的民族观以想象的政治共同体为主题,其创造的目的在于使区域性的
自2015年3月15日《立法法》修改以来,广东省有17个设区的市先后获得地方性法规立法权,地方性法规立法主体扩容后,法规数量井喷式地增长,有效地满足各地市的立法需求,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市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推动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广东省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立法数量快速增长,但是其立法文本质量是否与其增长速度相协调,尚有疑问,这需要从宏观与微观等角度进行分析。截至2020年12月30日,广东省17个新获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中,提出需要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体系,扩大法律援助的范围,建立健全司法救助体制,保障人民群众当遇到法律问题以及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能够得到及时并且有效的法律帮助。这对新时代刑事辩护法律援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刑事辩护法律援助作为我国推行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是政府主导下的保护经济贫困群体的权利,特别是犯罪嫌疑人或是被告人的辩护
政务服务跨城通办能够把服务延伸至不同地区,这一服务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提高行政机关的政务服务能力。目前,国内部分市级、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已开通政务服务跨城通办业务。本文以广州市荔湾区政务服务跨城通办改革为研究对象,分析政务服务跨城通办的开展背景及意义,梳理政务服务跨城通办的具体流程,提出政务服务跨城通办存在的问题,为跨城通办业务开展下一步的改革创新,提出具体方向,包括如何健全政务服务跨城通办运行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城市对邻避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邻避设施建设过程引发了不少邻避冲突事件。“邻避困境”让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挑战,是政府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学术研究者面临的难题。本文立足于研究新时代邻避冲突,首先通过运用文献法、案例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广州增城A换流站建设冲突案例,指出了新时代邻避冲突具有居民维权意识更加强烈、居民诉求表现一致、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冲突不确
当代中国的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城市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超大城市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节点和枢纽领域。超大城市治理质量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直接带动着各个城市群的治理质量与发展前景。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大步发展,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成为当下一个重大研究课题。运用新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理论,对我国超大
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执政资源。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管机构编制”的原则,机构编制的重要性达到了历史新高度。机构编制评估是促进机构编制工作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有效途径,而机构编制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制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为丰富地方政府机构编制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内涵,指导地方政府机构编制评估实践,服务做好地方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后半篇文章,在综合国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务员培训大规模开展,培训质量越来越成为政府和社会的热点话题,培训质量评估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公务员培训质量评估工作是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重要一环,相关法律、条例、规章制度对培训质量评估工作都做了明文要求,可以说,培训质量评估工作具有一定的法律强制性。从理论角度来看,国外的公务员制度起源早,对公务员培训、培训评估的相关理论也研究得早,已经非常成熟,但国内关于公务员培训质量评估的研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