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68-2004年共37年的全球大气显热源的月平均资料、1979-2004年CMAP降水和OLR资料,及利用我国160站1951-2004年的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等,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揭示出一些新的观测事实,得到以下一些结果。 高原大气热源总的季节变化特征是,春夏为热源,而秋冬为热汇;高原东部比高原西部较晚由热汇变成热源。 春季和夏季高原以年际变化为主。年际时间尺度高原在四季的主要时空变化型为:春季第一模态是中东部型,春季第二模态是西部型;夏季第一模态是东部型,6-8月的第一模态与其基本相似、也是东部型;秋季第一模态呈东西反相型;冬季高原热源第一模态的中心在高原西部。青臧高原各季部分变异型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例如春季高原西部与夏季高原西部是正相关、冬季高原西部与次年春季的高原西部亦有显著正相关。 高原东部的变化在夏季是凝结潜热起主要作用。高原西部的变化在春季主要是由于潜热的变化引起的,但是也可能是因为NCEP资料在高原上高估了降水量。对比分析发现NCEP再分析资料的降水比CMAP降水数值偏大。 春季高原西部的与同期中国黄淮流域和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降水是正相关;夏季高原东部的与同期我国的降水和气温相关显著区主要位于长江流域;秋季高原西部的偏强时,同年冬季环流形式与ElNi(n)o成熟期的特征比较相似,同年冬季中国华北和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增多。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验证了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模态,通过分析各月和各季的情况,发现冬季AO模态从近地面到平流层低层具有相对正压结构,夏季AO模态
<正>走近北京灯市口附近的首都剧场,映入眼帘的景象是质朴、平和的,它既没有国家大剧院在地理位置上的显赫,也比不上中国国家话剧院名称响亮,甚至远不如上海大剧院气派。但是
在近日天津市高院发布的经典案例中,除传统的著作权、专利权纠纷外,一些新型知识产权案也颇引人关注,且具有较强的普法性。其中,一起因糯玉米种子引发的植物新品种权案件颇具
  本文采用micaps下发的地面高空常规资料对2003年10月10-12日发生在环渤海的一次秋季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分析。500hPa贝加尔湖低涡、850hP
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棉基地,棉花生产种植在新疆建设和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划分其棉花生产优势区是指导当前棉花生产和今后实现棉花产业化、现代化生产的一项重要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小麦品质已成为小麦生产的主题。小麦品质受品种、环境、生态和栽培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改善小麦品质有多种途径。为切实提
20年前,我们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我们才真正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限难和曲折,使
气候变化作为全球的热点问题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选用东北及其临近地区195个及蒙古国6个常规气象观测站自建站到2003年的降水量、平均气温资料,利用相关分析、EOF和REOF、
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显著特征之一,利用遥感手段可以方便动态得到大范围研究对象热场空间分布信息便于对其进行城市热岛效应研究。本文在详细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上,以
本文研究了2003年秋季利用机载PMS在北京及周边地区进行的不同天气状况下的6次气溶胶粒子和4次云微物理结构的探测资料。 综合分析气溶胶资料,结果表明,北京及周边地区气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