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诗经》的传播学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文共分三部分:引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由五章组成.引论:简单介绍"传播"的概念、传播学的兴起及发展状况,并对于以保种角度对《诗经》进行传播学研究加以说明.第一章:从传播学角度研究《诗经》的意义.主要探讨从传播学角度对《诗经》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二千余年来,在封建士大夫心目中,其政治风化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如仅从文学角度对其解读,则很难体会历代诠诗者的用心及《诗经》研究的复杂层面.第二章:主要探讨《诗经》形成过程中的一种逆向传播行为:采诗、献诗,这种传播行为是由低阶向高阶的扩散.统治阶级出于巩固政权,谋求长治久安的目的,采取了一套收集民间口传信息的措施,以此来了解民心民意,这决定了这种传播方式的存在.第三章:《诗经》形成后的正向传播活动:统治阶级通过制礼作乐的礼乐文化向贵族及一般民众传播一种"温柔敦厚"的"诗教".因此,《诗经》的传播,成为先秦礼乐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第四章:《诗经》的传者、受者所传递的讯息:"作诗之义"与"传诗之义".其中对于作者来说,其"作诗之义"与"传诗之义"是一致的;而对于不同层次的传者,其"传诗之义"与"作诗之义"往往是不一致的.第五章:《诗经》在先秦时期的传播效果.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信息后,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达到传播者的主观目的.对于《诗经》的传播效果,主要从先秦时期上层社会的"赋诗言志"和"引诗言志"、对一般民众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通过《诗经》传播对南方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结语:从采诗、献诗的传播活动,传者、受者之间所传递的"作诗之义"与"传诗之义",以及《诗经》传播所达成的"赋诗言志"、"引诗言志"等效果,对《诗经》在先秦时期的传播学意义及其在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传播方式方面的意义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已经制约着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随着3S技术的出现并被逐渐应用到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土木工程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现代化的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加强对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采取科学的安全管理措施,能够有效
必须明确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并在现有发展基础上不断优化管理措施和应用方式,强化施工监督管理力度,达到提升市政工程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促进城市化进程发展,维护政府
为了便于对中国20世纪繁杂、多样的审美文化进行一个清晰而又有条理的把握,我们将之按照文化的三个层面分为美学和艺术思想、具体的艺术创作、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三个层面,
财务管理是建筑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同时也具有较高的风险.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对建筑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力求找寻到最好的风险规避手段,将建筑工程项目
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楼层众多、高度大,所以关系复杂多变,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问题也是防不胜防,另外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施工问题也存在很多潜在的因素,所以加强施工过程中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和哲学著作,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战国后期汉语发展的历史状况和特点.这一时期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但中国文化和思想从来没有如此地活跃,因此这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必须在施工管理中降本增效,最终实现社会与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分析了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降本增效的意义,从施工现场管理中
《古诗十九首》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重视,自古至今研究绵延不绝,成果卓著.但学者迄今尚无人对其研究史做出完整细致的研究.该论文以《古诗十九首》研究史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
朱文颖是当代作家里面极富个性的一位,也是江南水乡里孕育出的文学剪影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的小说塑造了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世界,这是关于一些人挣扎着生活的轨迹,作品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