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跨越式发展背景下环境税法问题研究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_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环境经济手段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环境税是一种不断创新的税收调节方式,其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挑战现有环境税费政策体系和税收法律理论和制度体系,并与之一同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发展的环境瓶颈愈加突出。环境税作为一种具有有效性、预防性和长效性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并将其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突破口。实践表明,包括硫税、碳税等在内的环境税在实践中有着较好的环境保护效果,且为环境治理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通过立法构建起了自己的环境税法律框架以实现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目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很多省份经济高速发展,例如广东、浙江、山东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而新疆距新型工业化战略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沦为一个资源富饶而经济落后的省区,只有总量不高的农果业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出产,工业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现代工业基础,产业工人阶层未成规模,南疆地区的农业缺水现状又造成农业收入过低,农民数量过剩,使新疆的落后地区生活水平非常之低,落后地区人员外流趋势加剧。最糟糕的情况是由于落后经济生产环境使新疆人民的工作素质不能正常提高,新疆各族人民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无法和内地的人才竞争,形成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局面。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疆民族主义情绪趁势抬头,“三股势力”借机滋事,这也是2009年“7·5事件”产生的根源。血腥的教训说明新疆急需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打下现实基础。  新疆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且分布不均,占全疆土地4.2%的绿洲聚居着2181万的各族人民。散布于盆地边缘、镶嵌在沙漠戈壁之中的绿洲受恶劣自然条件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因素决定了新疆极易受到土地荒漠化的威胁,占全国沙漠的60%以上分布在新疆地区,全区87个县市中有53个县市都有沙漠分布。长期的资源依托型经济发展模式下,对矿业资源开发污染等问题正在快速破坏着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环境污染居高不下,污染事故频发,且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荒漠化、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已经造成下游河道断流,水域缩小,湖泊干涸,森林和草地植被锐减,湿地萎缩,野生动物数量减少和灭绝,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不断减少。跨越式发展战略实施后,必然面临着国际和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污染转移不可避免。如果未来新疆这种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继续下去,产业承接过程中疏忽污染转移问题,将会使环境保护形势雪上加霜。新疆的生态环境安全直接影响到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因此加快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工作刻不容缓。  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实施环境税既能保证工业的持续稳定的增长,又能实现环境污染得到了控制,社会财富增加,民众福利增加,实现真正的双重红利。本文的研究路径始于新疆生态资源环境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找到致其发生的原因,即环境税法律制度的缺失。在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亟待解决此问题,最后归宿于新疆跨越式发展背景下的环境税法设计。本文的具体内容包括:第1章导论部分。导论部分是研究的起点。这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的思路和逻辑框架,可能的创新和研究难点,并对相关基本概念做出了界定。第2章环境税的基础理论和国外经验借鉴。环境税的理论基础是本文后续研究的依据。该部分主要分析环境税课税的理论问题,主要包括环境税开征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环境税开征的法理学基础;国外环境税的经验为后续本文研究新疆跨越式发展背景下的环境税法问题尤其是税制设计提供了借鉴。第3章是新疆生态资源环境现状及环境税费制度分析。首先从新疆生态资源环境现状出发,发现生态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荒漠化、沙漠化、水资源严重匮乏且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严重等等。其次造成新疆生态环境脆弱原因,除了自然的因素外,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功不可没。对于不断恶化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传统的环境治理行政政策手段效果不明显,而现实的环境损害又亟待解决,环境损害治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现行财政体制对以中央企业为主体的新疆来说影响较大,地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税收较多地上划了中央,地方得到的税收份额少进而直接造成新疆财政收入少;加之新疆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新疆经济和税收具有明显的外溢性等使环境承受的压力更大,跨越式发展战略实施后,必然面临东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在产业接替的过程中,环境污染转移不可避免。新疆的生态安全直接影响到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现行的环境税费制度规制力度显然不够,跨越式发展背景下开征环境税实为必要。第4章是新疆开征环境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为了治理新疆地区环境污染和适应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解决新疆环境治理资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环境政策体系和环境税制及深化税制改革及实现新疆跨越式的发展,开征环境税成为必然的选择。其次在新疆跨越式发展背景下急需通过经济手段中的环境税来实现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效果,中央层面出于诸多考虑环境税法迟迟未能出台。但现行税权配置模式下,由于地方不享有税收立法权,因此在新疆开征环境税缺乏法律支持。本章从新疆开征环境税的现行立法环境出发在分析现行税权配置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单独开征环境税的法律困难及中央环境税法迟迟难以出台的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在现行体制下对新疆环境税立法进行突破,建议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赋予自治区一定的税收立法权,并对税收立法权下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解决地方享有税收立法权的法律依据、建立地方税收立法权的自我约束机制、建立中央对地方税收立法权的约束机制,构建严格的备案审查制度还有建立和完善公众对地方税收立法权的监督制约加以探讨,最后提出采取现行立法、试点先行的改革步骤。第5章是跨越式发展时期新疆环境税法设计。本章对跨越式发展背景下新疆环境税法加以设计,包括环境税的目标和功能定位、立法的思路和遵循的原则,环境税基本税制要素和具体内容的设计,包括税种确定、征税范围、纳税主体、税率、税收优惠、环境税征管及税收收入归属和使用,增强了环境税法的操作性。第6章是促进新疆环境税法功能发挥的相应配套改革措施。为使新疆跨越式发展下的环境税法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还需要对其他配套措施进行探讨,建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种(资源税和消费税)、以及协调与环境税相关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完善相关的立法工作。  本文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包括理论研究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坚持最优化和实效性原则以期研究的深入和结论的科学。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环境税费政策的实效和存在的不足,并在新疆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新疆特殊的地理生态资源环境恶劣状况分析了新疆生态资源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现行税收现状和税费现状以及环境治理的急迫和紧迫性分析了在新疆开征环境税,并形成将这一环境经济手段正式化和制度化的环境税法律制度。因为制度对于经济运行主体的预期和决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制度的存在可以提供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秩序和竞争与合作的环境。良好的制度供给不仅能够降低不确定性造成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鼓励创新行为和促进经济发展。  尽管本文对新疆跨越式发展背景下的环境税法问题进行了探讨,但由于环境税问题本身复杂,在税种的设计、与其他税种和环境政策的配合、对经济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厘清。在新疆跨越式发展背景下设计出环境税法律制度后,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解决。
其他文献
土地问题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说到底还是农民利益的问题。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来的,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思路后,各界亟待看到该政策落地的进展。现行土地制度存在权利二元、市场进入不平等、价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弊端。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农业也需要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将会带来一系列的好处。农村集体
现阶段,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应用助推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互联网+”模式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新的契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应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所拥
进入2014年以来,家纺行业的增长速度步入个位数。虽然行业增速放缓,但正符合“新常态”的行业发展状态,家纺行业在低速增长中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转型。在“新常态”的规则
根据北京市废旧汽车的政策发展历程,分析这些政策对废旧汽车回收效果的影响,发现目前相关正常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According to the policy development p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升高,已经远远超出了居民的正常购买能力,且由于财富增长的马太效应,导致社会群体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可以说居住矛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不稳定因素中的
期刊
针对工程应用型大学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活动的实施,本文提出了“学以致用”教育理念,认为该类大学应该勇于创新,一方面搞好内涵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优化人才
二十一世纪初的股市泡沫的崩溃并没有造成预想中的居民生活支出萎缩。当时格林斯潘提出是因为房地产价格急剧上涨带来了财富效应抵消了人们消费的负面影响。很多学者研究家庭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深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餐饮服务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餐饮业服务人员流失对企业的影响,分析了餐饮业员工管理中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