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鲍照,字明远。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文辞赡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但因为“身既遇难,篇章无遗”,“年代稍远,零落者多”,传世的作品约为其创作总数的一半。其中乐府诗86首,数量可观。 刘宋王朝无论是社会政治生活还是思想文化较前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刘宋以儒学为主流文化,兼收并包玄学与道教。鲍照在创作中也采取了这样的态度,自觉不自觉地在创作中进行文化选择与整合。其乐府诗作在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上都有异于前人、时人之处,成就突出,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文坛。只八十余首乐府诗便足以奠定鲍照在中国乐府文学史上的地位。 本文以鲍照乐府诗创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统计学与阐释学方法,探究影响其重视乐府诗创作的政治文化原因,梳理其乐府诗创作的思想内容与渊源,从而清晰地昭显其乐府诗的内在文化素质。同时,分析鲍照乐府诗颇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一并对其乐府诗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衡定。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乐府诗集》为依据,统计南朝乐府创作总体情况与鲍照个体创作情况,对比分析,得出结论:鲍照乐府诗数量众多,体裁多变,形式多样,是刘宋时最活跃的乐府诗人。再结合刘宋王朝与其时乐府发展关系密切、与鲍照仕宦生涯紧密相连的文帝与孝武帝的具体政治与文化举措研究,说明刘宋乐府之盛确由在上者提倡。进而揭示鲍照乐府创作活跃的主要原因是因个人出身低微,仕宦不达,创作上不得不受当时社会风习与现实政治生活引导,迎合上层。第二部分结合其多样化题材的乐府诗作,从文学艺术传统发展线索考察了鲍照乐府诗的丰富内容,并联系鲍照的乐府诗创作中所表现的儒道玄兼收并蓄的思想倾向与特定的思想面貌,紧密结合其时社会政治生活与思想界文化界的新特点,为鲍照乐府诗的内在文化素质找到根源。第三部分从其作品强烈的主体色彩、独特的叙事方法、雅俗兼备的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解析了鲍照乐府诗创作鲜明的艺术特色。第四部分基于南朝文坛创作风尚日趋衰颓的事实,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结合后代文坛具体特点说明了鲍照乐府诗创作显著的历史贡献与产生的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以新的视角,从文学史、思想史的角度论述了鲍照乐府诗创作的四个方面,全面揭示了鲍照乐府诗创作的总体风貌与特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