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北极变暖与大气环流变化的关系及其成因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hm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冬季巴伦支-喀拉海出现了显著的气候变化,表现为地面温度(SAT)的升高以及海冰的减少。与此同时,巴伦支-喀拉海海冰变化与欧亚大陆的气候变化之间呈现显著的统计关系。巴伦支-喀拉海海冰减少时,对流层低层对应着局地暖异常和欧亚大陆中部地区冷异常,形成暖北极-冷欧亚(WACE)温度模态。目前,广受争议的是北极变暖与引起中纬度气候变化的大气环流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方面,北极的快速变暖可能会引起罗斯贝波的变化,并影响中纬度气候;另一方面,北极气候变化也可能是大气环流变化的产物。因此,非常有必要深入了解北极变暖和中纬度气候之间的联系和机理。本论文首先研究了北极变暖背景下大气环流变化特征,并通过动力诊断揭示出北极变暖引起大气环流变化的物理机制。其次,研究了伴随北极变暖的水汽输送变化及其气候影响,阐明了大气环流变化对北极变暖的作用。最后,利用CMIP5模式的历史强迫试验结果评估了现有气候系统模式对WACE模态的模拟能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北极变暖背景下欧亚大陆地区大气定常波活动的变化特征
  本文基于冬季SAT定义了一个表征中纬度与北极地区热力差异对比(MATC)变化的指数。研究表明,MATC指数呈现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具体表现为:在1986-2003年较强,而在1966-1985年和2004-2017年较弱。针对2004-2017年期间分析揭示出MATC指数的年代际减弱主要是北极增暖引起的。并且,在MATC指数年代际减弱条件下,欧亚大陆地区大气定常波活动出现显著增强。研究进一步表明,中纬度、北极热力差异的年代际减弱为定常波活动的加强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一方面,MATC指数的减弱以及相关的西风减弱有利于乌拉尔阻塞活动的加强,有利于欧亚大陆地区定常波活动的加强;另一方面,MATC指数的年代际减弱对应着天气尺度波活动的减弱,天气尺度波异常通过波流相互作用引起乌拉尔地区的位势高度倾向正异常,也有利于定常波活动的加强。
  (2)冬季欧亚大陆地区大气环流变化对巴伦支,喀拉海年代际变暖的影响
  观测到的巴伦支-喀拉海地区冬季SAT在2004年经历了显著的年代际升高,以往研究认为该年代际变暖主要是水汽增加引起的向下长波辐射的增强所致。考虑到与大气环流变化密切关联的水汽输送过程对大气中水汽变化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伴随巴伦支-喀拉海地区年代际变暖的水汽输送变化及其作用。研究表明,欧亚大陆北部地区在2004年后被异常反气旋型水汽通量异常控制,导致较多的水汽被输送到巴伦支-喀拉海地区。进一步的分解研究揭示出,平均流的年代际变化引起的定常水汽输送主导了全部水汽输送的变化,并引起了巴伦支,喀拉海异常水汽通量辐合;而欧亚大陆北部地区瞬变水汽输送的变化在巴伦支-喀拉海地区则引起异常水汽通量辐散。因此,平均流的年代际变化引起的定常水汽输送变化在巴伦支-喀拉海年代际变暖的建立、发展与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3)模式中气候内部变率在冬季北极变暖与欧亚大陆变冷中的作用
  利用IPSL-CM6A-LR模式的多集合样本的历史强迫实验,研究了冬季巴伦支-喀拉海变暖趋势过程中气候内部变率的作用。结果表明,巴伦支-喀拉海冬季SAT趋势在IPSL-CM6A-LR模式中呈现较大的样本间差异,且与欧亚大陆中部地区SAT趋势的样本间变化相对独立;并且,巴伦支-喀拉海冬季SAT趋势的样本间变化主要由水汽变化引起的向下长波辐射所致。进一步的诊断分析揭示出局地蒸发过程在该地区水汽趋势的样本间变化中起重要作用,而与大气环流变化相关的定常水汽输送过程只起次要作用。结果还表明,局地海温变化是驱动巴伦支-喀拉海地区SAT趋势样本间变化的主导因子。一方面,局地海温变化通过影响局地蒸发,影响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另一方面,局地海温变化还可以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变化,对周边以及较远地区的SAT趋势变化产生影响。针对欧亚大陆中部地区SAT趋势的分析揭示出该地区的变冷主要由与北极变暖相对独立的负位相的北极涛动(AO)型大气环流异常所致。因此,观测到的暖北极-冷大陆的温度趋势模态以及相关的大气环流变化很可能是北极局地海温变化与负位相AO型大气环流异常共同作用产生的。
  (4)CMIP5模式对冬季“暖北极-冷欧亚”模态的模拟能力评估
  欧亚大陆(0°-180°E,40°N-90°N)冬季SAT的EOF2模态被定义为WACE模态。评估了25个CMIP5模式对WACE模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不同CMIP5模式对WACE模态的模拟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模式能否再现观测中WACE模态部分取决于其能否再现观测中冬季巴伦支-喀拉海地区海冰变化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一般来说,冬季巴伦支-喀拉海地区的海冰减少能够引起局地的变暖,并通过激发异常的罗斯贝波,进而引起欧亚大陆中部地区的变冷。针对模式结果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模式能否再现海冰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对海冰变率的模拟;当模式中海冰变率较大的时候,海冰的减少可以引起异常大气罗斯贝波的产生,进而导致WACE模态的出现。因此,模式模拟WACE模态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模式中海冰变率的强弱,海冰变率大的模式更容易模拟出WACE模态。
其他文献
雷达资料同化对于改进数值模式的初始场、提高中小尺度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有重要作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集合四维变分同化方法(NLS-4DVar)是一种结合了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和四维变分同化(4DVar)优势的混合同化方法。引入多重网格策略的MG-NLS4DVar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使用伴随模式,而且可以从大尺度到小尺度依次修正误差得到精度更高的分析场。本文将高效的MG-NLS4DVar方法应用于雷达
水汽是天气和气候变化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可以提供时间序列长和空间覆盖率高的格点化大气湿度资料,被广泛用于气候变化研究中。但由于水汽的时空变化大,并且天气和气候模式中基于稀疏化处理的数据同化吸收的水汽观测信息非常有限,因此再分析水汽资料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有必要对其进行检验评估。随着气象卫星遥感手段的发展和完善,卫星遥测水汽已成为全球大气水汽观测数据的主要来源。本文利用
学位
孟加拉湾夏季风是亚洲夏季风中爆发最早的一支季风,平均爆发时间为四月底五月初。深入认识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有助于提高夏季风预测水平,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近期对于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的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调节南亚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导致季风爆发涡旋生成、与西太暖池上空对流激发的南亚高压西伸在孟加拉湾东部辐散抽吸、上下耦合导致季风爆发性涡旋发展和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年际尺度上,热带印
黑潮在向北运动的过程中,途经吕宋海峡时发生偏转,携带太平洋水进入南海,对南海内的热盐收支、环流、涡旋活动及气候变化等均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观测资料、理想模式和高分辨率海洋环流模式分析了吕宋海峡东侧不同极性涡旋对不同入侵路径的作用,不同强度涡旋对流套路径的影响,及中尺度涡在黑潮入侵年际变率中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  1、首先在观测资料中证明,相比于跨越型和泄漏型两类路径,中尺度涡更容易对流套型路径
学位
中南半岛地区是印度季风和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的过渡区,它的季风降水与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关系密切,影响着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相比于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的研究,目前关于中南半岛气候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之前研究多是针对境内某个国家或某些区域的降水变化的研究。整个中南半岛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变化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子、过程还需要更系统和详细的分析。本文利用GPCC降水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Ha
学位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亚地区极端高温事件趋频,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对中亚地区温度气候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平均温度,缺少对极端温度的研究。本文基于均一化的站点观测资料,揭示了中亚地区近百年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该地区热浪发生的物理机制;进而开展了热浪变化归因、热浪对劳动生产力的影响评估及其未来情景预估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弥补了中亚地区热浪研究的空缺,为该地区气候适应,制定防灾减灾政策,提供了新的认
学位
东亚夏季风系统作为海-陆-气紧密耦合的气候系统,其西部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东部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在东亚夏季风的建立和维持过程中,高原的抬升加热对东亚夏季风格局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往关于高原热力作用对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影响主要关注陆气相互作用过程,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海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论文利用多源再分析资料,线性斜压模式以及CESM气候系统模式的数值模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强度、频率、空间范围和持续时间的变化越来越显著,由此引发了连续不断的洪涝、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不同区域的极端气候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不同,一般将响应最剧烈的区域称为极端气候变化的热点。热点的识别及其时空演变特征是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重点。极端气候要素包括极端降水、极端温度和极端风。系统研究极
登陆热带气旋强降水形成机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进展,但距离实际需求仍存在很大差距,进一步深入研究热带气旋登陆期间降水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威马逊”(1409)为典型个例,利用FLEXPART(the Flexible Particle Model)模式及相关的水汽源区贡献定量分析方法,以及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了“威马逊”登陆期间强降水的水汽来源及源区定量贡献,强降水的宏、微观物
过去千年是衔接气象观测数据与地质记录的重要时段。对过去千年气候进行模拟有助于区分自然和人为强迫的气候效应,认识当今气候的变化规律,并为预测未来气候提供参考。大量研究表明,在当代暖期之前,过去千年中存在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和小冰期两个典型时段。针对过去千年中国气候,以往研究的重点在于气候变量随时间的演变规律,鲜有研究关注这两个典型时段的气候特征。此外,在研究过去千年气候变化成因时,对火山爆发和太阳活动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