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春季地表感热对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间接影响--北太平洋的信号存储作用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_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亚夏季风系统作为海-陆-气紧密耦合的气候系统,其西部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东部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在东亚夏季风的建立和维持过程中,高原的抬升加热对东亚夏季风格局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往关于高原热力作用对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影响主要关注陆气相互作用过程,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海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论文利用多源再分析资料,线性斜压模式以及CESM气候系统模式的数值模拟,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春季高原地表感热加热通过影响北太平洋海温对东亚夏季风降水在年际变率尺度上的调节作用。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在斜压发展过程的影响下,高原春季地表感热加热异常使得对流层上层出现鞍形场结构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高原春季地表感热加热可以在其上空对流层低层(500hPa)激发出异常的气旋式环流,而在对流层高层(200hPa)产生异常的反气旋式环流,环流响应在加热源区表现为斜压结构。波动向下游传播时,背景西风输送的负涡度平流和对流层高层的南风异常造成的负涡度平流共同使得负涡度倾向在对流层高层剧烈发展。这一典型的斜压发展过程使得200hPa的环流场逐渐向500hPa的环流场调整,使得原本在西北太平洋上空的正涡度分布被负涡度所取代,从而连接了高原上空和北太平洋上空的异常反气旋式环流。最终在北太平洋上空出现相当正压结构的反气旋式异常环流,且在对流层上层(从高原到北太平洋上空)形成鞍形场结构的环流异常。
  (2)北太平洋海温对高原春季地表感热异常的响应显著,呈现出U型场结构分布。北太平洋上空自低层至高层相当正压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使得北太平洋海表相应地出现反气旋式的风应力异常。通过海洋混合层温度方程诊断发现,海表风应力异常引起的净热通量和经向平流输送对海温异常做出了主要的贡献。其中,净热通量的改变主要是由海表蒸发异常所导致的潜热通量的变化引起的;经向平流输送则与反气旋式风应力异常引起的Ekman输送有关。最终,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呈现出U型场结构,即北太平洋中部海温异常增暖,在暖海温周围北美西海岸沿岸为冷海温异常。
  (3)北太平洋海温异常能够从春季持续至夏季,可以看作是春季高原地表感热异常信号的储存器。北太平洋中部的海表暖异常在滞后高原春地表感热异常一个月时达到峰值,随后慢慢衰减;而位于海表下25m深度的混合层海温暖异常在滞后两个月时才慢慢衰减,海温冷异常衰减得更慢。由于冷海温异常对应混合层加深,而暖海温异常对应混合层变浅。浅薄的混合层对云、锋面等高频的天气过程十分敏感;而对于较深的混合层,高频的天气过程对其影响不大,所以冷海温异常持续时间更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海洋具有较大的热容量以及热惯性,使得海温异常能维持数月,是一良好的信号储存器。
  (4)春季高原地表感热偏强时,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增强并伴随江淮流域至日本一带降水增多。高原春季地表感热加热主要影响夏季西太副高的强度,对其位置的变化影响较小;而ENSO事件与西太副高强度及位置的变异均紧密相关。剔除了ENSO影响之后,高原春季感热与夏季西太副高强度的关系仍然显著。当春季高原地表感热增强时,同期江淮流域至日本一带降水偏多,其南北两侧降水偏少。到了6-7月份,这种降水异常分布更加显著,降水带上空以西风异常为主,其北侧为异常的气旋式环流,南侧为异常的反气旋式环流。表明春季高原地表感热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春季同期,其影响还可以延续至夏季,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5)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从夏季开始对大气产生显著反馈,其激发的异常环流场使得西太副高增强并锚定了降水带的位置。对比加入高原春季感热异常的CGCM和AGCM试验结果可以发现,CGCM可以再现观测结果,而AGCM仅在春季与观测结果相似,到了6-7月份其降水型及环流场与观测完全相反,表明海气相互作用在高原春季感热影响东亚夏季风降水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将CGCM试验中输出的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加入AGCM中作为外强迫,其试验结果同样可以再现出与观测夏季相似的降水与环流型。进一步通过计算海表湍流热通量和海温以及海温倾向的超前滞后相关发现,北太平洋异常海温从夏季开始对大气环流产生显著影响,北太平洋中部的暖海温激发出气旋式异常环流;而冷海温异常激发出反气旋式异常环流,叠加在夏季气候态的西太副高之上,使得副高加强。上述异常环流西部边缘的北风异常与南风异常在江淮流域汇合,使得来自南北两侧的水汽在江淮流域至日本一带辐合,导致降水正异常。
其他文献
东南亚是目前区域气候模式应用较少的区域之一。本文首先针对RegCM4在这一地区应用时的模拟性能进行优化,包括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选取,海表通量方案中湿度粗糙度计算公式的重构,以及引入经验公式来订正强风速所引起的海浪对海表面蒸发的影响等,从而改善了模式在东南亚地区的海表面蒸发的模拟偏差,并最终确定了适合该地区长期积分模拟的参数化组合。  随后本文使用全球模式MPI-ESM-MR(下文简称MPI)的气
年代际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关于年代际尺度气候变化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许多事件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开展年代际气候变化及其归因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亚区域气候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很多,年代际变化的归因尤为困难。以往关于东亚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归因研究往往使用全球模式作为研究工具,但全球模式在区域尺度的适用性并不理想。本文以区域气候模式
学位
每年在热带洋面上都会生成上百个热带扰动,但是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可以发展成为热带气旋(TC),TC生成的准确预报是业务中的难点。关于TC生成的中尺度发展过程主要有两种理论:“top-down”发展和“bottom-up”发展。在降水特征方面,这两种理论则是分别强调层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在TC生成方面的作用。层云降水和对流降水有着截然不同的动力和热力特征,将这两类降水分别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旨在
学位
中层大气与对流层密不可分,存在辐射-化学-动力的耦合,并在天气、季节、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存在相互作用,大气模式和耦合模式中引入平流层过程,可以显著改进对流层业务预报和季节性预测的能力,减小气候模式评估和气候预估的不确定性。改进和发展平流层模式,利用可以分辨平流层的大气模式研究平流层的动力环流和变率以及平流层-对流层的耦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模式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垂直层数和高度的提高,使模式
学位
雷达资料同化对于改进数值模式的初始场、提高中小尺度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有重要作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集合四维变分同化方法(NLS-4DVar)是一种结合了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和四维变分同化(4DVar)优势的混合同化方法。引入多重网格策略的MG-NLS4DVar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使用伴随模式,而且可以从大尺度到小尺度依次修正误差得到精度更高的分析场。本文将高效的MG-NLS4DVar方法应用于雷达
水汽是天气和气候变化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可以提供时间序列长和空间覆盖率高的格点化大气湿度资料,被广泛用于气候变化研究中。但由于水汽的时空变化大,并且天气和气候模式中基于稀疏化处理的数据同化吸收的水汽观测信息非常有限,因此再分析水汽资料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有必要对其进行检验评估。随着气象卫星遥感手段的发展和完善,卫星遥测水汽已成为全球大气水汽观测数据的主要来源。本文利用
学位
孟加拉湾夏季风是亚洲夏季风中爆发最早的一支季风,平均爆发时间为四月底五月初。深入认识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有助于提高夏季风预测水平,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近期对于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的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调节南亚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导致季风爆发涡旋生成、与西太暖池上空对流激发的南亚高压西伸在孟加拉湾东部辐散抽吸、上下耦合导致季风爆发性涡旋发展和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年际尺度上,热带印
黑潮在向北运动的过程中,途经吕宋海峡时发生偏转,携带太平洋水进入南海,对南海内的热盐收支、环流、涡旋活动及气候变化等均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观测资料、理想模式和高分辨率海洋环流模式分析了吕宋海峡东侧不同极性涡旋对不同入侵路径的作用,不同强度涡旋对流套路径的影响,及中尺度涡在黑潮入侵年际变率中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  1、首先在观测资料中证明,相比于跨越型和泄漏型两类路径,中尺度涡更容易对流套型路径
学位
中南半岛地区是印度季风和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的过渡区,它的季风降水与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关系密切,影响着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相比于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的研究,目前关于中南半岛气候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之前研究多是针对境内某个国家或某些区域的降水变化的研究。整个中南半岛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变化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子、过程还需要更系统和详细的分析。本文利用GPCC降水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Ha
学位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亚地区极端高温事件趋频,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对中亚地区温度气候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平均温度,缺少对极端温度的研究。本文基于均一化的站点观测资料,揭示了中亚地区近百年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该地区热浪发生的物理机制;进而开展了热浪变化归因、热浪对劳动生产力的影响评估及其未来情景预估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弥补了中亚地区热浪研究的空缺,为该地区气候适应,制定防灾减灾政策,提供了新的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