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中的练习系统、选文系统在教学中比较受教师、学者们的关注,相关的研究很多,但是相比之下,助读系统得到的关注是很少的。首先是在实际教学中助读系统经常被忽略,这正是对助读系统不够重视,认知不够的结果。由于教师们身处教学一线,繁忙的备课、上课等,使得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深入研究教材,对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领会不够,也就没找到正确使用助读系统的方式。教师们清楚教材中有单元导语、课文提示、课下注释等字眼,但是并不清楚什么是“助读系统”,更谈不上使用好助读系统了。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往往只停留在课文内容的解读,对于教材助读系统的使用既不了解,也未曾研究。因此对助读系统的使用非常盲目,甚至直接略过这一过程,极为随意。教师的不重视,使得学生也理所当然的忽略。教师对于助读系统认知的匮乏,是长期积累起来的,这是不少见的现象。但是这个问题的存在是需要得到解决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仅仅要对文本有更深入的解读,还要回归到教材,对课堂教学一手资料——教材,进行更全面、系统、深入的使用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文本间性”理论于20世纪在我国兴起,其注重的是对文本的重新解构及意义重建,不仅如此,更强调解读文本的主体参与文本重建的过程,从而得到新的见解。这个理论也正契合了核心素养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查阅“文本间性”理论的相关资料,笔者发现文本间性理论为挖掘文本深度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开发了一条以学生为主体重新解读文本的新道路,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文本不仅仅是课文的内容,教材的每一张图片、每一个文字、教材的封面甚至是教材的编排顺序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每一个部分都值得教师关注。将文本间性理论运用到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研究,既满足了语文教学文本意义重新建构的目的,同时还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多有益启示,将文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为语文教学开启了新的理论视角,探索了新的教学思路,为改善语文课堂带来无限可能。因此,本文以“文本间性”理论为视角,为教师更好地适应助学系统寻找新的方式。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文本间性理论和助读系统的相关资料,以期对“文本间性”理论视角下的助读系统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及思路,希冀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帮助语文教师找到更好的使用教材的方法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