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我国正式迈入了老年化国家的行列,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多。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不少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去城镇发展,没有能力和劳动力的老人留在农村,使得农村地区老龄化更为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给自足的养老方式渐渐变弱,加剧了农村养老问题。为了保障农民的老年生活,我国逐渐废除了老农保制度,实施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2009年开始进行试点实验,经历了短短三年时间的努力,新农保在全国范围内覆盖。但是,农村居民参保率并不高,参保人缴费水平也很低,所得的养老金很难维持生活。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提高农村居民参保的积极性对保障农村居民老年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心理账户理论,简单介绍了心理账户的三个特征。根据以前学者对养老保险和心理账户理论的研究,在研究农民参保的影响因素中添加了心理账户因素,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心理账户的形成过程,阐述了心理账户对农民参保的影响机制。以心理账户非替代性为基础,提出了假设,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数据来源为中国金融家庭2013年的数据,以全国地区的农村家庭为研究对象,收集了 6563份符合条件的家庭数据。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结合有关文献,对农民家庭收入和储蓄账户进行分类。根据收入来源的不同,将收入分为农业收入账户、工薪资收入账户、政府转移收入账户、投资收入账户四个心理账户;根据储蓄方式的不同,将储蓄分为活期存款账户和定期存款账户。之后又加入了人口统计特征、对养老保险的了解和其他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模型首先探究不同收入账户和储蓄账户对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影响,其次探究了收入和储蓄对农民参保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民的心理账户是存在的,不同收入来源的账户会对参保情况产生不同影响,不同的储蓄方式也会对参保情况产生不同影响。(2)在收入方面,整体收入的提高会促进参保率的提高,有农业收入和政府转移收入的家庭对参保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所以对有农业收入和政府转移收入的村民来说,提高这两项账户的收入会促进参保率的提高。(3)在储蓄方面,整体储蓄的提高会促进参保率提高,且拥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农村家庭的参保率会提高,拥有定期存款的农村家庭对参保率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如果能够让农民养成存款的习惯,打开他们活期存款的心理账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参保率的提高。(4)金融、经济信息的收集与养老保险信息的传递会显著提高参保率,家中有村干部、对金融经济信息关注的家庭参保率都会显著的提高。之后,本文针对这几个结果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1)提高农民农业收入,促进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农业收入做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提高这方面的收入会有效提高参保率。(2)提高政府补贴力度。政府补贴做为额外收入的心理账户,提高政府补贴也会有效促进村民参加养老保险。(3)扩大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引导银行来农村开办,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村民办理活期存款业务,组织银行的专业人员讲解存款的作用,指导农村家庭开通活期存款账户,以更好的应对突发情况。(4)普及金融知识,加强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让村民更好的了解养老保险,更快获得相关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