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CD34+CD38-细胞群比例对初次诱导缓解率的影响 IDH1 突变对造血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z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CD34+CD38-细胞群比例对初次诱导缓解率的影响   目的:白血病干细胞主要存在于CD34+CD38-细胞群中,且绝大多数处于G0期。分析非M3急性髓系白血病(AMLnon-M3)CD34+CD38-细胞群及G0期比例与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的关系。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初治非M3AML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和CD38的表达,测定各群细胞的细胞周期,并分析CD34+CD38-细胞群及G0期比例与临床实验室特征及初次诱导缓解率的关系。   结果:(1)CD34+CD38-细胞群及其G0期的比例与染色体核型、初诊WBC计数及FLT3/ITD阳性均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诱导治疗后骨髓中幼稚细胞比例相关。(2)停化疗后第7天骨髓中有幼稚细胞患者的CD34+CD38-细胞比例为12.47(0.07-90.42)%,无幼稚细胞患者的CD34+CD38-细胞比例为2.62(0.06-28.50)%(p-0.031)。(3)停化疗后第1天骨髓中可见幼稚细胞患者CD34+细胞群比例为17.40(0-72.36)%,而无幼稚细胞患者比例为5.64(0.46-27.79)%(p=0.001)。(4)CR组患者治疗前CD34+CD38-细胞群的比例为2.51(0.06-40.73)%,明显低于非CR组患者24.92(1.82-90.42)%(p=0.001)。而在非AML-M2b患者中,CR组患者治疗前CD34′CD38-细胞群的比例为1.60(0.06-21.37)%,较非CR组患者更为降低(p<0.001)。(5)单因素分析显示诱导化疗后是否取得CR与年龄(p=0.022)、CD34+CD38一细胞群比例(p=0.008)、诱导停化疗后第7天骨髓幼稚细胞比例(p=0.011)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有CD34+CD38-细胞群的比例与是否获得CR有相关趋势(p=0.052)。   结论:初治AML患者CD34+CD38-细胞群的比例是AML初次诱导缓解率的预后因素。   第二部分,IDH1突变对造血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通过基因转导研究IDH1突变对造血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方法:从载体质粒pcDNA3.1(B)IDH1-WT-cFlag、pcDNA3.1(B)IDH1-R132H-cFlag、pcDNA3.1(B)IDH1-R132C-cFlag扩增目的片段IDH1-WT-cFlag、IDH1-R132H-cFlag、IDH1-R132C-cFlag,连接到MSCV-IRES-GFP逆转录病毒载体上,构建IDH1野牛型(WT)及突变型(R132H、R132C)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MSCV-IDH1-WTcFlag-IRES-GFP、MSCV-IDH1-R132H-cFlag-IRES-GFP、MSCV-IDH1-R132C-cFlag-IRES-GFP.通过磷酸钙沉淀法转染293T细胞,制备带有MSCV-IDH1-WT-cFlag-IRES-GFP、MSCV-IDH1-R132H-cFlag-IRES-GFP和MSCV-IRES-GFP空载体的逆转录病毒,感染IL-3依赖的小鼠32D细胞系,筛选出高表达IDH1WT和IDH1R132H的单克隆细胞,使川MTT法研究IDH1突变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培养中撤除IL-3诱导细胞凋亡,使川AnnexinV和PI标记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比例:使川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研究IDH1突变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IDH1突变所影响的增殖及凋亡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   结果:IDH1突变通过下调p-ERK及p-P38抑制细胞增殖;IDH1突变通过上调Bcl-2抵抗撤除生长因子IL-3所诱导的凋亡:IDH1突变抑制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   结论:本研究通过逆转录病毒转导IDH1R132H至小鼠依赖IL-3生长的32D细胞系中,发现IDH1突变抑制细胞增殖及集落形成能力,同时抵抗撤除,生长因子所诱导的细胞凋亡,通过抗凋亡作用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1.探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肺内第12、13组淋巴结在手术病理标本中的阳性检出率及其与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2.探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