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分站检测的临床意义

来源 :广东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angd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探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肺内第12、13组淋巴结在手术病理标本中的阳性检出率及其与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2.探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3年间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进行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符合要求的病例为术中常规分检了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并同时分检了肺叶淋巴结和(或)肺段淋巴结(即第12、13组淋巴结)的患者。对所收集到的病例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灶位置、分期等)及病理特征(病理类型、淋巴结癌转移情况等)统计分类。最后使用SPSS17.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入选患者92例,术中清扫出淋巴结共1991个,平均每位患者清扫个数为22个,转移率为8.09%。第12、13组淋巴结共247个,转移率为9.31%,单纯有第12和(或)13组淋巴转移共3例,转移率为3.26%。如果第12、13组淋巴结未进行分站检测,N1期病例漏诊率4.76%。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共16例,转移率为17.39%。  92例样本中有淋巴结转移者共34例,占36.96%, N1期、N2期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96%、25.00%,N3期病例数为0。T1期、T2期、T3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00%、39.58%、46.67%(χ20.05,2=1.589, P>0.05)。腺癌、鳞癌及其他病理类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6.76%、23.53%、71.43%(χ20.05,2=1.310, P>0.05)。原发灶分别在右上肺、右中肺、右下肺、左上肺和左下肺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57%、80.00%、40.00%、35.29%和35.29%(χ20.05,4=6.427, P>0.05)。有、无脉管浸润患者的总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0.00%、36.36%(χ20.05,1=0.305, P>0.05)。  【结论】  1.本研究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第12和(或)13组淋巴结转移率为9.31%。  2.本研究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仅有第12和(或)13组淋巴结转移共3例,转移率为3.26%。如第12、13组淋巴结未进行分站检测,N1期病例漏诊率4.76%。临床上分站检测第12、13组淋巴结对患者分期及指导后续治疗有重要意义。  3.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大多按逐级转移,但跳跃性淋巴结方式转移亦常见。  4.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T分期、病理类型、病灶位置及脉管浸润均未见明显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替吉奥同步放疗对比单纯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
目的:研究成年近视患者主视眼分布,及主视眼和非主视眼与调节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35例年龄18-35周岁,双眼屈光不正在-2.00DS至-10.OODS之间同时屈光参差低于1.5DS,最佳矫正
目的:  1.了解痤疮皮损中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相关高迁移率族蛋白盒9(Sox9)表达;  2.观察原代培养人皮脂腺细胞分化过程中Sox9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