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书信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书信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所以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生活的重要资料。北朝书信是我们了解北朝生活的重要材料,且其内容丰富,文学性较强,具有研究价值。但是学术界关于北朝书信的研究很少,如明贺复征编选的《文章辨体汇选》共七百八十卷仅收录北朝书信25篇,明陈继儒选评的《古文品外录》仅收录北朝书信8篇,清许梿评选、黎经浩笺注的《六朝文絜笺注》只选取了6封北朝书信,等等。另外,笔者翻阅资料,发现至今仍未出现专门关于北朝书信的单篇论文。所以笔者选取北朝书信作为研究对象,就北朝书信的文化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北朝思想文化与北朝书信一个朝代的思想影响着与之相应的文化,这些思想也体现在书信中。北朝文学在儒学的影响下逐渐兴盛。同时,北朝佛、道在相互斗争中又相互融合,共同见证和述说着北朝思想和文学的历程,而这些思想斗争于书信中可见端倪。北朝书信概况:北朝书信约127篇,北魏书信37篇,北齐书信(含东魏书信)50篇,其中13篇为徐陵在北齐的书信:《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在北齐与杨遵彦书》)、《在北齐与宗室书》、《与王僧辩书》(太清六年六月五日)、《与王吴郡僧智书》、《为梁贞阳侯与王太尉僧辨书》、《为梁贞阳侯答王太尉书》、《又为梁贞阳侯答王太尉书》、《梁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又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两篇、《为梁贞阳侯与陈司空书》、《为梁贞阳侯重与裴之横书》、《代梁贞阳侯与荀昂兄弟书》。北周(含西魏)书信40篇,其中庾信在北周的书信15篇,14篇启和一篇书,即《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启中13篇为谢启,一篇答启。北朝书信从内容上可分三类:一.军政书信类,代表作为元洪业的《复行台杨津书》,太武太平真君的《与臧质书》、《与宋主书》和《又与宋主书》。二.人际交往类,如庾信《代萧悫与妇书》、王褒《与周弘让书》。三.家书类,如贺拔胜的《临终与于文大冢书》、中山王熙的《将死与知故书》和崔休的遗枕中书。三类以下又细分若干小类。第二章军政书信北朝五代,北魏一百四十八年、东魏十六年、西魏二十一年、北齐二十七年、北周二十四年,除北魏之外统治时间都比较短。此间社会政治局势不稳,到处弥漫着杀戮与阴谋,如高澄与侯景斗争中,高澄用油锅炸死侯景妻子,侯景为报仇也杀光高澄留于北方的儿子。这个时期战争成为政客们的中心内容,所以出现了大量关于军政的书信。北朝军政书信共有66篇,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北魏19篇、北齐20篇、北周27篇(徐陵在北齐作13篇)。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劝降征讨之作、讨论战事之作、朝廷政治之作,另徐陵的13篇书信单列。其中关于劝降征讨的有6封,代表作为拓跋焘的《与宋主书》、《又与宋主书》,高澄的《与侯景书》、侯景的《报高澄书》、文宣帝的《与梁太尉王僧辩书》。关于战事的有8封,北魏有拓跋焘的《与臧质书》、孝文帝的《遗曹虎书》、源子雍的《密遣人赉书与城中文武》、封隆之的《与齐王启》,北齐有神武帝的《遗侯渊书》、杜弼《与显祖密启》,北周的有文帝的《又与长孙俭书》、武帝《与傅仪》。讨论战事的书信约有以下8篇:北魏有拓跋焘的《与臧质书》、孝文帝的《遗曹虎书》、源子雍的《密遣人赉书与城中文武》、封隆之的《与齐王启》,北齐有神武帝的《遗侯渊书》、杜弼《与显祖密启》,北周的有文帝的《又与长孙俭书》、武帝的《与傅仪》。关于朝廷政治的约24篇,北魏有以下几篇:孝文帝的《为家人书与彭城王勰》、文帝的《报宇文泰》、任城王澄的《答张普惠书》、崔亮的《答刘景安书》、高干的《致裴诹之书》、慕容白曜的《喻崔道固书》、魏子健的《密与张普惠书》、刘景安的《规崔亮书》、元洪业的《复邢台杨津书》、刘仁之的《与彭城王韶启》。北齐关于朝廷政治的书信有以下几篇:神武帝的《与邺下诸贵书》和《与彭城王书韶书》、文襄帝的《与封隆之密书》、安德王延宗《与任城王高湝启》、王思政的《重与安定公启请于颍川为邢台治所》、宋游道的《密启李子贞事状》、王行思的《与南安王思好与并州诸贵书》。北周关于朝廷政治的有:文帝的《答李远》和《与唐永书》、宇文护的《与赵公招书》、齐王宪的《与高湝书》、长孙绍远的《与乐部齐树书》、申徽的《为周文帝责候莫陈悦书》、薛端的《启安定公》。与之前军政书信不同,虽然北朝军政书信有的是关于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但更多的是不同政权的斗争与阴谋。观北朝军政书信,如读北朝的战争史。第三章人际交往类人际交往类大约有44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两类,抒怀表志类和故国亲友之思类,余下的则算作其它类别。抒怀表志类代表为祖鸿勋的《与阳休之书》、释慧命的《酬北戴先生逵》、魏长贤的《复亲故书》、庾信的《答赵王启》、高允的《答宗钦书》。如果说以前的游子之思起因于生活,那么北朝的故国之思则多起因于当时政治原因。这些作者非周人,但由于各种原因被留在北周,因无法回到家乡,只好借友人之间通信以思乡。庾信的《代萧悫与妇书》和《与周弘让书》就是表达故国之思的代表作。第四章家书类家书是亲人之间的通信,为文比较随意,但是其中体现的备至关怀是其它书信所鲜有的。北朝家书共有18篇,其中北魏12篇,北齐(含东魏)4篇,北周2篇。据其内容可分为三类: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类书信主要是遗书。北朝遗书现存共约有7篇。其中北魏遗书约有5篇,即中山王熙的《将死与知故书》、崔休的《遗枕中书》、源贺的《遗令敕诸子》、崔孝直的《顾命诸子》、裴植的《临终遗令诸子》、李彦的《临终遗戒其子升明等》、雷绍的《遗敕其子》。北齐有1篇遗书即孝昭帝高演的《临终与长广王湛手书》。二.久别重逢,悲喜交加。主要是宇文护母子之间的通信。三.谆谆教诲,关切备至。这类书信主要是诫书,包括北魏崔光韶的《戒子孙》、杨椿的《诫子孙》、张氏的《诫诸子》3篇,北齐安德王延宗的《在蜀遗封妃书》、卢潜的《在陈寄书与弟士邃》2篇,北周仅韦远的《戒子世康等》一篇。诫书一般是长辈给晚辈,如北魏崔光韶的《戒子孙》、杨椿的《诫子孙》、张氏的《诫诸子》、韦远的《戒子世康等》;或者同辈兄弟之间相告,如卢潜的《在陈寄书与弟士邃》;或夫妻之间,如安德王延宗的《在蜀遗封妃书》。第五章北朝书信的艺术特色及其原因北朝书信风格质朴,但也不乏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作,后者如李昶的《答徐陵书》和庾信《代萧悫与妇书》。但讲究辞藻之美并不是北朝书信的主流,质朴才是北朝书信的主体特色。与南朝书信不同,北朝书信刚健质朴,感情真挚自然,例如宇文护的与母亲阎姬之间的通信。
其他文献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乡土文学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自上个世纪20年代左右鲁迅首开乡土小说的先河之后,接续到本世纪以来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显示了它旺盛
前期创造社小说是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原初模式,是最早富有现代派意味的小说。它在融合中国传统小说模式基础上,积极借鉴吸收西方现代派小说模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派小说
亦舒是当代香港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以持久的艺术魅力几十年来影响不绝如缕,在港台地区甚至一度出现“亦舒热”;同样以描绘感人至深的都市情爱故事为主的上海作家潘向
旅行活动是从熟悉的此处到陌生的他处之间进行的,而在出发和到达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缓冲带,即交通。在这个特殊的移动空间和时间内,旅行者可以产生出许多精细、微妙的感受或思
铁凝是一位当代文坛上创作颇丰的作家。她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当今读者的青睐,追踪其内因,一方面她的小说内容或温婉纯净,对现实、对人性有着既批判又关
民国词学上承晚清遗风,下启现代词学研究之滥觞,是中国词学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阶段。在此期间,近代兴起的报刊杂志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已经取代了以往主要依
六广河特大桥为主跨580m的叠合梁斜拉桥,文中从理论上对该桥混凝土桥面板的结构设计、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案和对策等进行阐述,并针对桥面板同时承受总体荷载和局部荷载的特
谶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神秘文化现象,它“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对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在我国古代谶言发展过程中,两汉谶言的地位无疑是十分独特的。它不仅代表了这一
地质雷达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探测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公路建设中。本文详细介绍了在东北、中原和南方地区几个应用地质雷达进行公路检测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