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酵母Vps21通过PI3P及其结合蛋白Atg21影响蛋白互作参与自噬的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le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巨自噬(即通常所说的自噬)是真核生物中的一类运送受损蛋白质等有害物质到溶酶体或液泡进行降解并被重新利用的过程。自噬过程通常包括自噬前体的诱导、成核、延伸、闭合及成熟自噬体与溶酶体或液泡的融合、自噬体内容物的降解和释放等步骤。所在实验室已报道Rab5/Vps21模块蛋白除了参与内吞途径还参与自噬途径,缺失后自噬前体无法封口,部分原因是Vps21模块蛋白缺失后无法募集转运必需内体分选复合物(ESCRT)至自噬前体催化自噬前封口。此外,Vps21模块蛋白还显著影响在内吞途径和自噬途径中均发挥功能的磷脂酰肌醇-3-磷酸激酶(PI3K)复合体亚基Vps34的定位情况,然而并不清楚Vps21模块蛋白怎样通过Vps34调控自噬,尤其是自噬前体的闭合。本研究发现Vps21模块蛋白缺失不仅降低PI3K复合体、磷脂酰肌醇-3-磷酸(PI3P)、Atg21和Atg12-Atg5-Atg16复合体在Snf7标记的内体或(和)Ape1标记的自噬体组装位点(PAS)的定位比例,更重要的是减弱Vps21下游效应蛋白Vps8与Vps34,Atg21与Atg16以及Atg21与Atg8的互作。这些定位和互作的减弱可能是Vps21模块蛋白通过ESCRT复合体以外调控自噬体封口的其他原因,但详细的调控机制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Vps21缺失导致PI3K复合体、PI3P、Atg21及Atg12-Atg5-Atg16复合体在内体或(和)PAS的定位比例下降。PI3K复合体亚基Vps34磷酸化磷脂酰肌醇(PI)产生的PI3P可以募集其结合蛋白Atg21等至内体和自噬前体,同时Atg21也可以募集下游泛素化蛋白Atg12-Atg5-Atg16复合体至自噬前体。为了探究Vps21是否通过PI3K复合体及其下游系列蛋白参与自噬,尤其是自噬前体封口,本研究检测了 Vps21缺失后这一系列蛋白在内体或(和)PAS的定位变化。发现PI3K复合体亚基Vps38、Vps34和Atg14以及PI3P结合蛋白Atg21在内体或(和)PAS的定位均受氮饥饿诱导和Vps21缺失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有些细胞中Vps38或Vps34可在Snf7-mTu和RFP-Ape1标记的同一位点定位,且依赖于Vps21,虽然Vps21缺失后它们在内体的定位比例下降更为明显。另外,与营养丰富条件相比,氮饥饿诱导下Atg12-Atg5-Atg16复合体在PAS的定位比例显著增加,而Vps21缺失后,比例显著下降。2.Vps21缺失突变体中PI3K复合体、Atg21以及Atg12-Atg5-Atg16复合体在内体或(和)PAS定位比例的下降并非因其表达量减少所致。为了探究Vps21缺失突变体中PI3K复合体、Atg21以及Atg12-Atg5-Atg16复合体在内体或(和)PAS定位比例下降是否因这些蛋白表达量减少所致,本研究检测了它们的表达量。发现在vps21Δ突变体中这些蛋白的表达量并未显著减少,反而Vps38的表达量有所增加,说明Vps21缺失并非通过减少这些蛋白的表达量来降低它们在内体或(和)PAS的定位比例。3.Vps21缺失减弱Vps8与Vps34,Atg21与Atg16以及Atg21与Atg8之间的互作,并且后两种互作可以发生在Snf7-mTu和RFP-Ape1标记的同一位点。所在实验室已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和酵母双杂交(Y2H)等技术发现Vps8与Vps34存在互作,且互作发生在Snf7标记的内体而不是Atg8标记的自噬体,并且这一互作依赖于Vps21。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对酵母来源蛋白用GST pulldown技术验证该互作;也通过BiFC和Y2H技术检测到Atg21与Atg16,Atg21与Atg8存在互作,且互作发生在Atg8标记的自噬体上,也依赖于Vps21,由于内体与自噬体可以发生紧密的接触,因此很有必要去了解这些互作是否也发生在内体上,研究结果显示这些互作也可以发生在内体,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互作可以发生在Snf7-mTu和mCherry-Atg8标记的同一位点,虽然比例不超过16%。
其他文献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技术,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使研究对象的特定染色体区段、染色体臂或整条染色体发出某种颜色的荧光,从而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视化染色体的技术称为染色体涂染(Chromosomepainting)。染色体涂染技术的出现大大加深了对染色体结构及变化的理解。例如,利用该技术分
SIRT7在众多生物学过程中主要参与调节蛋白质的脱乙酰化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SIRT7具有多种潜在功能。然而,SIRT7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尚无文献报道。本研究首先观察了 SIRT7在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中不同时期的定位情况,在GV期SIRT7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伴随减数分裂的恢复,SIRT7主要与染色体共定位。我们进一步探讨了 SIRT7敲减对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通过显微
Dof(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属于单锌指蛋白家族,通常以转录因子的形式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且具有两个功能结构域分别是位于N-末端的DNA结合域,和位于C-末端的转录调控域,它通常是由200~400个氨基酸构成的。在DNA结合域中有一个Dof结构域,它包含四个保守的Cys残基和一个Zn离子。近年来发现植物Dof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很多环节都起重要作用,例如
杂草稻(weedy rice)是一种可以在水稻田中自然繁衍与普通栽培稻伴生并危害水稻作物生长的稻属植物。杂草稻形态与正常栽培稻相似,比栽培稻有着更强的竞争力,危害栽培稻生长发育从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和稻米质量,威胁水稻生产以及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通过对61个杂草稻种群以及对应田栽培稻品种进行萌发实验,发现杂草稻发芽势普遍显著强于对应栽培稻。进而对以粳型杂草稻(WRL-162)为母本和粳型栽培稻日本晴(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一直是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而开展大豆种质资源研究是实现大豆品种不断创新和高产优质育种的重要保障。育成品种经过人工培育和选择,蕴含着丰富的遗传信息和广泛的遗传变异。本研究以1974-2017年育成的黄淮海地区508份夏大豆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根据建立的初熟期和生育期组之间的回归模型,对该群体进行生育期组划分,并通过对
生物除草剂是使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动植物等各类生物及其组织、代谢物进行工业化生产,有效利用、防除特定杂草的生物制剂。利用天然产物开发生物源除草剂已成为未来生物除草剂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灰黄霉素(Griseofulvin)是从灰黄青霉菌(Penicillium griseofulvin)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含氯的次级代谢产物,在临床医学中应用甚广。在动物细胞中,灰黄霉素能够影响微管的组装和解聚,可能的作
生鲜面,因其口感劲道爽口,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由于含水量高,极容易引起腐败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导致面条发生变酸、发霉等变质现象。因此,货架期短一直是生鲜面工业化生产的瓶颈。本论文主要以生鲜面为研究对象,在生鲜面制备过程中,通过向生鲜面中添加乙醇、丙酸钙、ε-聚赖氨酸盐酸盐以延长保质期;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生鲜面的保鲜配方,并研究了生鲜面在不同贮藏温度及贮藏时间的品质特性变
氮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参与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其他含氮化合物,能够影响细胞生长、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在真菌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不同氮源培养会对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产生影响。三萜类化合物作为灵芝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和降血脂等多重功效。研究发现氮源的改变影响灵芝三萜合成,但其机制并不清楚。灵芝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为深入研究三萜合成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本论文对
本文以‘阳光玫瑰’葡萄为实验材料,研究了 GA3、TDZ和不同留果量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实品质及香气组分与含量的影响,以及克隆了葡萄组织中的DXS基因,并进行亚细胞定位及特异性表达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阳光玫瑰’葡萄在盛花期和盛花后两周分别用GA3和TDZ浸蘸果穗:25 mg·L-1 GA3,25 mg·L-1 GA3(CK);25 mg·L-1 GA3,25 mg·L-1 GA3+5 mg·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发霉的食品和饲料中,具有强的致癌性、肝毒性和免疫毒性,给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此外AFB1诱导的免疫毒性被认为是动物疫苗免疫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AFB1的免疫毒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DNA甲基转移酶是催化DNA甲基化的重要酶类,在机体内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异常表达也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