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殖民主义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又称“文化殖民主义”。旨在研究殖民主义时代结束后,殖民地与宗主国家的关系。后殖民主义理论指出,殖民主义结束后,原殖民地国家用文化渗透代替武力征服,将其文化价值、思想观念等强加于原殖民地(现称为第三世界国家),妄图使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仍依附于他们。后殖民主义理论揭示了这种“文化霸权”的实质并号召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解构西方文化,建立一个东西方文化和平共处,平等对话,互通有无的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新格局,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后殖民主义的这些观点引发了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场思辨,使研究者们从翻译内部研究转向翻译外部研究,重视政治,权利和意识形态等外部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中国作为曾经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严重侵略及蹂躏的半殖民地国家,不可否认,目前中国的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翻译研究也处于边缘的地位,那么如何将后殖民主义理论与中国翻译研究相结合,借助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构“西方中心论”和“文化殖民主义”,重构中国翻译研究的现代性,从而使中国翻译研究走出边缘,参与世界翻译研究的交流与对话,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后殖民主义理论,探讨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在理论建设上和翻译实践上的启示。论文首先概述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根源及其主要思想;其次,论述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发以及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中心议题;论文的第三章回顾了中国翻译研究在后殖民主义转向之前的翻译研究及其局限性,指出中国翻译研究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结合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论证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启示。由此得出结论: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中国译学建设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其研究领域和研究策略进行的探讨和反思无疑会拓展中国翻译研究的视域,获得诸多方法论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