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l7623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殖民主义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又称“文化殖民主义”。旨在研究殖民主义时代结束后,殖民地与宗主国家的关系。后殖民主义理论指出,殖民主义结束后,原殖民地国家用文化渗透代替武力征服,将其文化价值、思想观念等强加于原殖民地(现称为第三世界国家),妄图使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仍依附于他们。后殖民主义理论揭示了这种“文化霸权”的实质并号召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解构西方文化,建立一个东西方文化和平共处,平等对话,互通有无的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新格局,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后殖民主义的这些观点引发了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场思辨,使研究者们从翻译内部研究转向翻译外部研究,重视政治,权利和意识形态等外部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中国作为曾经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严重侵略及蹂躏的半殖民地国家,不可否认,目前中国的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翻译研究也处于边缘的地位,那么如何将后殖民主义理论与中国翻译研究相结合,借助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构“西方中心论”和“文化殖民主义”,重构中国翻译研究的现代性,从而使中国翻译研究走出边缘,参与世界翻译研究的交流与对话,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后殖民主义理论,探讨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在理论建设上和翻译实践上的启示。论文首先概述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根源及其主要思想;其次,论述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发以及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中心议题;论文的第三章回顾了中国翻译研究在后殖民主义转向之前的翻译研究及其局限性,指出中国翻译研究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结合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论证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启示。由此得出结论: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中国译学建设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其研究领域和研究策略进行的探讨和反思无疑会拓展中国翻译研究的视域,获得诸多方法论的启迪。
其他文献
为了促进对“零起点”或“非文化传统继承类”的汉语拼音学生的教学效率,特做了探讨教学规律的这篇研究论文。其理论基础是国际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加涅的习得
以辽宁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需调查数据为依托,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实证分析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水平的内在结构与逻辑机理。结果表明: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介词“在”是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来自哪种语言背景的留学生在使用“在+L”(“在+处所词语/短语/结构”)时都极容易犯错。本文尝试从汉语本
自秦汉时期御史台的设立开始,监察职能就成为其鲜明特色。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统一之后,御史台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尤其在唐代,御史台不但具有了监察职能,而且具有了
对影响多媒体教学质量与效益的主要因素及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定性评价指标的确定,运用模糊数学建模方法,将定性评价指标转换为有限定量评价指标。通过权重系数、评价系数的合理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翻译研究主要采用规范式研究。其重点一般都集中于对翻译的性质、标准和技巧进行探讨,忽视了对翻译过程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译者的系统研究。20世纪70年代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安全性和开放性的矛盾也日渐突出,信息系统安全与网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一些网络恐怖事件、间谍软件、黑
<正>目前中学语文试卷评讲课上存在着不少效率低下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核对答案。教师上课仅仅报答案而已,完全不作讲解。二是逐题讲解。这种教师很辛苦,生
本文通过对碳税和碳关税的比较,提出我国征收碳税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同时认为我国碳税政策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并重原则;先试点再推广原则;税率先
在斯皮伯和威尔逊提出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格特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给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旨在运用关联理论研究幽默话语中文化要素的翻译。由于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