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材制备Cu-Cr复合材料的组织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s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强高导铜作为具有优良综合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的功能结构材料,在众多高新技术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电工、电气、电子及机电等领域。要得到高强度高导电率的铜基材料,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矛盾是在获得高强度时,保持高的导电性。复合材料法是制备高强高导铜基材料的主要手段,代表了高强高导铜基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基于离散/堆积原理,以固态材料为基础逐层堆积的增材制造技术,因其材料利用率高、环保污染小、产品制造周期短、可实现复杂结构的制造等优势为高强高导铜基材料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途径。为了制备高性能的Cu-Cr复合材料,本文首先用磁控溅射法在超细纯铜丝(Φ0.03mm)表面沉积一层纳米Cr膜。随后对铜铬复合丝进行集束、大塑性形变复合——集束拉拔和轧制,中间结合适当的热处理工艺,最终获得Cr颗粒弥散分布的Cu-Cr复合材料。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ICP成分定量分析、室温拉伸测试等多种手段,对Cu-Cr复合材料集束拉拔和轧制过程中的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研究,为今后高性能Cu-Cr复合材料的实际生产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根据Cu-Cr二元相图与传统制备Cu-Cr合金组织成分设计思路,为了在Cu基体上获得与纯铜丝结合力好且细小弥散分布的Cr晶粒,得到利于后续形变复合的高性能铜铬复合丝。首先进行了不同溅射腔压、溅射时间及溅射功率沉积Cr膜性能的研究。随着溅射腔压的升高,Cu基体上Cr晶粒尺寸整体逐渐减小,晶粒之间越来越分散,当溅射腔压升高至5.0Pa,晶粒形貌由三角锥形逐渐变为球形,复合铜丝抗拉强度较初始硬态铜丝相比均有所下降,但随着溅射腔压升高到9.0Pa,复合铜丝的抗拉强度又略有提高达到262.8MPa,其延伸率随着腔压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溅射腔压为3.0Pa时达到最高为17.1%,复合铜丝的导电率变化不大。在溅射腔压为5.0Pa、溅射功率为100W时,随着溅射时间的增加,复合铜丝上的Cr晶粒尺寸逐渐增大且晶粒间距越来越小,抗拉强度逐渐提高,塑性延伸率呈现先增加再减少后又升高的趋势,其导电率也逐渐提高。随着溅射功率从60W逐渐增大到150W,总体上Cr晶粒分布越来越致密,在溅射腔压为1.0Pa和7.0Pa时,复合铜丝的抗拉强度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大而逐渐降低,溅射腔压为5.0Pa时抗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其导电率和塑性延伸率基本与抗拉强度的变化趋势相反,整体逐渐升高。其次,选用了两种单根铜丝不同镀Cr形貌的磁控溅射工艺(溅射腔压1.0Pa、溅射功率100W、溅射时间400s和溅射腔压7.0Pa、溅射功率120W、溅射时间300s)得到复合铜丝,经过集束拉拔法与集束复合轧制法,以及三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最终制备出12种Cu-Cr复合丝材与板材,对其组织与性能进行分析。在单根铜丝镀Cr晶粒连续致密的溅射条件下(溅射腔压1.0Pa、溅射功率100W、溅射时间400s),经集束拉拔或集束复合轧制与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分析,其复合界面结合较为紧密,但Cr元素分布并不均匀,基本只沿边界分布,复合后的材料抗拉强度都随着热处理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提高。在单根铜丝镀Cr晶粒弥散分布的溅射条件下(溅射腔压7.0Pa、溅射功率120W、溅射时间300s),经集束拉拔或集束复合轧制与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后,通过扫描电镜可观察到,其复合界面结合紧密,Cr元素分布逐渐均匀,不仅在界面分布也有往Cu基体内部扩散的趋势,这在1050℃保温4h高温热处理工艺下表现得尤为明显。复合后的材料抗拉强度的变化趋势都是随着热处理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先增大后减小,相比较,复合丝材的抗拉强度比复合板材的要高,在950℃保温6h的热处理工艺下抗拉强度最高分别达到435.7MPa与418.2MPa。在塑性方面,复合后的材料下降均较为明显,其延伸率都在1%左右。
其他文献
黄铁矿是地表含量最丰富的金属硫化矿之一。虽然经济价值不高,但广泛存在于闪锌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有价的矿物中,同时也常见于各种贵金属矿中,黄铁矿作为伴生矿物,将影响其他矿物的浸出行为及氧化剂的消耗等。本文探讨了常压浸出条件下反应温度、硫酸浓度和氧化剂对黄铁矿在硫酸体系中的氧化浸出行为,并利用 X 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镜—能谱(Scanning electro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对汽车轻量化和服役安全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先进高强度钢的应用和发展为此提供了重要途径。孪生诱发塑性(Twinning Induced Plasticity,TWIP)钢不仅具有高抗拉强度和高硬化率,同时具有优异的塑性、韧性和成形性能,大幅度减轻车身自重,在薄规格钢板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高的能量吸收性能和抗撞击性能,已成为新一代延性高强钢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焊接工艺是汽车制造技术中不
随着我国铅锌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品位的铅锌矿资源越来越少,难处理的铅锌混合矿的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目前的选矿工艺很难将铅锌混合硫化精矿分选成单一的铅精矿和锌精矿,而且目前能直接处理铅锌混合矿的冶炼工艺ISP法(即帝国熔炼法)还存在着能耗高,环境污染大等技术难题。为实现铅锌混合矿的直接清洁冶炼,课题组与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提出不经分选的铅锌混合矿喷吹氧气熔融脱硫-喷吹碳质还原剂
建筑隔热涂层的研制与应用是解决建筑节能问题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无机空心球成为了隔热涂层领域的研究焦点。本文从隔热机理出发,设计制备了无机空心球复合材料,研究了反应参数对产物形貌、性能的影响,将其应用于有机-无机隔热涂层,并探究了复合涂层材料的隔热性能和相关光学性能。通过搅拌浸渍法制备了空心玻璃微球/Si-Al气凝胶复合粉体,成功制备了不同配比的以气凝胶包裹空心玻璃微球的复合粉体。研究了复合粉体的隔
压电复合材料以其同时具备高压电性能、低阻抗和低机械品质因数的性能特点而受到了水声换能器、医学检测等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本实验室曾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具有螺旋结构压电陶瓷相的复合材料,初期研究结果显示这种连通结构的压电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本文采用了轧膜-卷曲成型法制备了螺旋结构的PZT-PZN-PNN陶瓷材料,使用硅烷偶联剂KH560和钛酸酯偶联剂NDZ201对陶瓷相表面进行改性,再将螺旋陶瓷
面对细菌耐药性带来的日益严峻的健康问题,新的抗菌策略亟需发展。目前,随着光响应材料的快速发展,光动力及光热抗菌发展为了能够替代传统抗生素治疗的抗菌手段。在论文中,我们对铜基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HKUST-1进行原位硫化处理,使在其结构中生成具有光响应性能的硫化铜纳米颗粒(CuS NPs),从而赋予MOF材料良好的近红外光响应能力。优异的光动力性能,光热性能以及缓慢的铜离子释放,使得制备的MO
齿轮传动系统作为机械传动的核心可靠传动方式,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齿轮传动的可靠性和振动特性直接影响着机器整体的噪声和寿命,当齿轮产生裂纹或者剥落故障时,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对其开展故障建模、故障机理及故障诊断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以直齿轮为研究对象,考虑延长啮合、基体修正等因素影响,建立了空间非穿透裂纹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斜齿轮副,建立了考虑空间裂纹和剥落
超材料是一种通过人工设计而成的材料,具有自然界材料中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例如负折射率、负电导率和负磁导率等。太赫兹波位列微波与红外波之间,除了具备微波与红外波的一些特性之外,太赫兹波光子能量小,可应用于生物组织细胞的检测,也可以应用到通信相关领域,具有微波所不能达到的通信速率。本论文主要在太赫兹波段下对超材料产生的类电磁感应透明效应进行研究,其研究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以太
Fe-Ga合金由于具有高强度、良好韧性、低场高磁致伸缩性能和低成本等优异特性,近年来成为新型巨磁致伸缩材料受到广泛关注。Fe-Ga合金的磁致伸缩性能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并需要加工成薄片状以降低高频使用产生的严重涡流损耗。因此,通过添加抑制剂抑制初次晶粒长大并获得二次再结晶Goss晶粒,是提升Fe-Ga合金磁致伸缩的主要手段。目前Fe-Ga合金薄带主要采用微米尺寸的NbC析出相作为抑制剂钉扎初次晶粒
基于铁磁性半导体的自旋电子器件,具有功耗低、速度快和存储密度高等优良特性。因此,发展新型二维本征铁磁性半导体对研究高性能超薄半导体自旋电子器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二维本征铁磁性半导体VSe2和Janus Cr2I3X3(X=Br、Cl)的电子结构和磁性,分析了界面近邻效应和应力对电子结构、磁性和能谷特性的影响,为基于二维铁磁性半导体的自旋电子器件和谷电子学器件提供了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