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社会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些变化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和社会治理模式,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社会需求。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显现出了很多不足,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在此新形势下,社会治理体系改革势在必行。面对基层社会治理亟需变革的难题,北京、上海、舟山、南京、广州等多个城市都开始了对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和探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网格化管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应运而生,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典型模式在许多城市展开了试点和推广。由于实践时间较短、顶层设计不足、各城市基础不一、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等众多因素,网格化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距离建立高效快速的服务型政府要求差距还很大,尚未建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局面。2017年6月以来,镇江新区在全省开发区中建成了第一个集成管理指挥中心,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网格化管理中,接入16个业务平台和六万多个城市部件,在区中心和各分中心均可迅速关联与网格事件有关的“人地物事”,逐渐形成了党建、综治、治安、民生、志愿、环保、安监、劳保、市场、执法“十网合一”的社会治理模式,突出了网格化管理,建立了三级网格机制,其中一级网格负责指挥部署,二级网格负责协调联动,三级网格负责信息收集与反馈,围绕安全环保、社会治理、城市管理、为民服务四项重点工作,形成了“3+1”网格事项任务清单,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区的网格化综合治理模式,做到管理服务全方位、无盲区,让所有工作都在网格中解决,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两张网”的工作模式。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网格化管理相关研究,通过对北京东城、浙江舟山、上海长宁和南京仙林等典型经验的分析,总结了镇江新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行以来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探讨了目前该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镇江新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本文共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网格化治理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阐述了本文从特殊到普通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社会治理、网格化、网格化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无缝隙政府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合作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分析了镇江新区网格化管理现状,阐述了镇江新区网格化治理的架构和运行机制,总结了其推行以来取得的实际重点分析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网格化改革成效不明显、网格作用发挥不够、网格设置仍有盲区、各级网格人员履职不到位等四方面主要问题,从管理体制的磨合转变不够、网格员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群众自治意识不强三个方面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所在。第四章研究了北京东城、浙江舟山、上海长宁和南京仙林等其他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值得借鉴的地方。第五章在前四章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镇江新区网格化治理的对策,如:优化调整网格分布,明晰网格职责,实现网格划分全覆盖;落实网格人员专职化,组建网格事项“信息上报、工单处置、督查督办”三支队伍,引进专业社工人员、加强人员技能培训;强化条块联动,建立联动协调处置机制,优化工单处置时限;精准化制定两类清单,同时加强服务理念,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强化考核督查,严格考核问效:加强指挥中心自身建设,严抓专职巡查员队伍建设。第六章在对学者们研究成果理论分析和其他城市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