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房颤本身及其引起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等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使患者中风发生率和死亡率成倍增高。然而造成这种心律失常的始动因素和维持因素尚不明确。房颤是心血管难题之一,是心律失常学关注的焦点。近几年随着对局灶驱动机制、心肌袖、电重构的认识,以及电学治疗的不断深入,目前认为房颤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1995年wijffels在房颤电重构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引起房颤的第二因子(Second factor)学说,即早期电重构是容易逆转的电生理现象,而其他相关的因素即结构重构或心房扩张引起心房局部区域传导改变,导致了持续性房颤,最终演变为不易逆转的病理现象。阐明第二因子学说的核心部分是心房肌缝隙连接蛋白表达的变化。 本课题在国外房颤动物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房颤患者,心房肌缝隙连接蛋白分子水平表达的变化及其可能的信号转导途径。揭示房颤心房电重构、结构重构的分子基础。研究目的:观察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0(Cx40)、Connexin43(Cx43)在房颤心房肌的表达,观察房颤心房肌Calcineurin B mRNA、MKP-1 mRNA、ERK1蛋白、磷酸化ERK1蛋白表达,探讨房颤心房肌缝隙连接蛋白表达变化及其相关的信号转导机制。…一—一’一…矛一、’……一一一一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方法:63例接受开胸手术患者(包括慢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窦性心律患者),手术时切取,。房组织,应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技术(“T一PCR)检测心房肌钙调磷醉酶调节亚单位(Cal。ineurinB)mRNA、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磷酸酶一1(MKP一1)mRNA表达量,采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细胞外调节激酶一(ERKI)、磷酸化细胞外调节激酶1(p一ERKI)、Cx4o、Cx43蛋白表达量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心房肌Cx40、Cx43蛋白分布的变化。结果1受试对象临床资料的比较:各组患者的年龄·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差别无显著意义(P>O.05),但慢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的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窦性心律非瓣膜病组和或窦性心律瓣膜病组(P<0.05)2 caleineurinBmRNA,MK卫.lmRNA在心房肌的表达:右心耳组织:ealeineurinBmRNA、MKP一1 mRNA在慢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中有高表达,与窦性瓣膜病组、窦性非瓣膜病组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在慢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之间、窦性瓣膜病组与窦性非瓣膜病组之间,以上两项指标无显著差异。左心房组织:以上两项指标在慢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中有高表达,与窦性心律瓣膜病组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慢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统计学分析表明,。alcineurin B mRNA,MKP一1 mRNA具有相关性(P(0.01)3 Western印迹检测Cx40、Cx43、ERKI、磷酸化ERKI蛋白表达右心耳组织:慢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窦性瓣膜病组、窦性非瓣膜病组四组之间两两比较,Cx43、ERKI表达无显著性差异。Cx4O、磷酸化ERKI在慢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中有高表达,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与窦性瓣膜病组与窦性非瓣膜病组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x4O蛋白与磷酸化ERKI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胡.03)。在左心房组织,慢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Cx40、Cx43、磷酸化ERKI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窦性瓣膜病组(P<0.05)。Cx43蛋白、Cx4O蛋白与磷酸化ERKI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多、4 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阵发性房颤与慢性房颤组较窦性心律CX40、Cx43表达均增强,但大量阳性颗粒异常分布于心房肌细胞的侧边,或细胞浆中与细胞核周围,仅少量呈线状位于闰盘,与窦性心律组比较Cx40、Cx43阳性颗粒排列紊乱。结论慢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与右心耳组织Cx4O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窦性心律者,cx43蛋白仅在左心房组织表达增高。慢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与右心耳组织Calcineurin B mRNA、MKP一1 mRNA、P一ERKI表达量显著高于窦性心律者。慢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患者ERKCalcineurin、MKP一1呈激活状态。免疫组化显示慢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患者缝隙连接蛋白40、43均分布紊乱,聚集于细胞的侧边、胞浆或核周。房颤患者心房肌缝隙连接蛋白40、43蛋白基因表达增高,且分布异常,可能与ERKI及一些磷酸酶(MKP一1、Calcineurin)的异常激活,调控失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