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调节因子7影响狂犬病病毒致病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gie0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狂犬病(Rabies)是一种被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RABV属于嗜神经病毒,其病理症状主要为致死性的脑炎,出现发病症状后致死率接近100%,目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在宠物广泛疫苗接种的手段基本消灭了人间狂犬病,而对于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狂犬病仍是极大的威胁。由于加大了对狂犬病的防控,自2007年以来我国狂犬病发病人数从2007年的3302例降为2017年的516例,总数降低了84.37%。但从当前形势看要在2030年消除人间狂犬病的目标仍然十分艰巨。目前RABV的致病机制研究领域中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亟待深入研究从而为狂犬病临床治疗方案的开发奠定基础,早日解除狂犬病对人和动物的威胁。干扰素调节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IRF7)是诱导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s,ⅠFN)产生的重要参与者,凭借着调控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到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据报道,相比WT小鼠,IRF7-/-小鼠对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更易感,但未有研究表明IRF7是否在RABV感染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本课题利用IRF7-/-小鼠来探究IRF7对RABV致病性的影响。在后肢肌肉攻毒条件下的致病性实验中,IRF7-/-小鼠相比WT小鼠表现为发病时间提前和死亡率升高,说明RABV在IRF7缺失情况下致病性增强,暗示着IRF7参与RABV感染诱导的外周免疫应答激活。利用RT-q PCR检测感染部位、脊髓和脑组织中的病毒载量,发现缺失IRF7-/-小鼠各组织中病毒载量均高于WT小鼠,值得注意的是,两者在感染早期感染部位病毒量存在差异,说明分布在外周中的IRF7抑制了RABV在后肢大腿肌肉部位的复制。为了探究IRF7抑制RABV复制的机制,一方面,我们检测了引流淋巴结中各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其中MCP-1、MIP-1α和MIP-1β的表达水平在缺失IRF7后受到影响。了解到MCP-1、MIP-1α、MIP-1β三者都隶属于趋化因子中的CC家族,主要负责单核细胞在机体内分布和动态平衡,推测IRF7可能通过诱导趋化因子的产生参与免疫细胞如p DC、c DC和巨噬细胞向淋巴结内招募。利用流式细胞术比较发现,在感染后的第4天和第6天,IRF7-/-小鼠引流淋巴结中这三种细胞的数量皆少于WT小鼠,这与我们的推测相符。另一方面,为了探究p DC、c DC和巨噬细胞在被RABV激活后IRF7如何直接发挥作用,我们用RABV分别直接感染这些体外诱导的细胞群,检测细胞上清中的病毒滴度以及胞内病毒基因组、IFNα和ISG的表达水平,发现IRF7参与p DC和巨噬细胞抑制病毒以及诱导IFNα和ISG的表达的过程,而在c DC中IRF7作用不明显,分析可能是因为IRF7的本底水平具有细胞特异性。在中枢感染条件下的攻毒实验中,IRF7-/-小鼠相比WT小鼠表现为发病时间提前,死亡率升高,脑各分区中的病毒载量更高,说明IRF7在中枢感染情况下也能影响RABV致病性。检测两种小鼠中枢中各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发现,缺失IRF7后中枢几乎丧失产生IFNα的能力,而各种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却比WT组高,利用脑组织切片发现IRF7-/-小鼠脑内炎症和病变情况更为剧烈。外周和中枢的IRF7都参与RABV感染引起的机体抗病毒应答。在外周,IRF7一方面促进p DC、c DC和巨噬细胞的招募;另一方面参与诱导p DC、c DC和巨噬细胞中IFNα和ISG的表达。在中枢,IFNα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受IRF7调控。
其他文献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模型选择已成为当代统计学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并且在多个领域有着不同的应用,比如经济领域,生物医学领域和房地产等商业领域。但是在实际问题当中,面对海量数据,统计工作者需要根据实际问题对数据进行分析建模,所以模型选择则成为其关键的一步。近年来,数据分析越来越热,随之而来的模型选择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模型选择方法中,需要对很多参数进行估计,若当训练数据足够多时,可以不断提高
背景:为维系长期人口增长平衡,我国的生育政策于近年逐步开放,这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生育高峰,孕妇的年龄构成也可能发生变化。这一系列变化是否会对剖宫产率、新生儿性别比例、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日益发展和进步,搜索引擎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研工作者对信息的精准性要求很高,而且他们习惯应用专业数据库检索。但是目前的国内外学术搜索引擎,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例如,国外学术搜索引擎死链率比较高,服务不稳定,对于没有订购的文章,只能显示部分内容;国内学术搜索引擎,有些需要用户注册;有些检索结果返回给用户的相关度不高,用户需要一层一层的深入寻找;大部分不能免费获取学术原文
由日本学者T.Asai和T.Yoshida提出的关于群同态个数与群阶关系的猜想是一个至今仍未解决的问题.本学位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我们具体建立无限循环群
电力系统利用红外诊断技术对现场拍摄的大量红外图像进行检测,将拍摄者、拍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无损嵌入到对应红外图像中进行隐藏。需要的时候将信息提取出来,可确保图像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电气设备红外图像,结合可逆信息隐藏技术,对可逆算法进行改进,用以提高电气设备红外图像的嵌入能力。基于像素值排序(Pixel-value-ordering,PVO)的可逆
目的观察双清平化方(SPHD)对代谢综合征(MS)大鼠糖代谢相关生化指标、胰腺组织病理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及磷酸化AKT(p-AKT)、插头转录因子1(FOXO1)及磷
立体匹配技术是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中至关重要的技术之一,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在三维重建、智能机器人导航、公共安全、航空勘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近几年深度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卷积神经网络在语音、文本、人脸识别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在图像特征提取方面效果甚好。本文鉴于深度学习能够提取抽象特征和自己学习的能力,决定将深度学习运用到立体匹配任务以此提高了视差图的精度。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传
目的:以赪桐的根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以下研究:1.研究赪桐根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95%乙醇部位提取液的抗炎作用,并确定抗炎作用有效部位及其作用机制;2.建
研究背景侵袭性曲霉病(IA)是重症免疫受损个体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随着骨髓移植、实体器官移植的蓬勃发展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免疫抑制人群逐渐增多,侵
第一部分骨癌痛模型的建立及疼痛行为学评估[目的]评价在雌性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胫骨内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18只清洁级雌性成年S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