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残率、致死率的特点,约85%的病例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又称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损伤、血脑屏障破坏、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等病理过程,是导致不良预后的关键因素。IL-33作为白介素1家族新成员,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已有动物试验证明其在SAH后表达增加,可能在神经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血浆中IL-33、受体ST2及炎症起始因子TNF-α表达水平的分析,分别比较其与对照组表达水平的差异性;通过发病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IL-33的浓度分析,探讨其在病程中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分析IL-33表达水平与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分级、脑血管痉挛及临床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其在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36例纳为研究对象。发病72小时内入院,并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纳入实验组;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自愿者共12例纳为正常血浆对照组研究对象;同期于我院骨科接受椎管内麻醉的下肢内固定取出术的患者共12例纳为正常脑脊液对照组研究对象。具体纳入标准如下:实验组(aSAH)纳入标准: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72小时内入院,并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2)排除如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脑膜炎等神经系统疾病。3)排除如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系统性红斑狼疮、强自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4)排除心肺肝肾系统严重损害的患者。正常血浆对照组纳入标准:1)与实验组年龄相仿的自愿者。2)无神经、免疫等系统疾病的健康自愿者。正常脑脊液对照组纳入标准:1)与实验组年龄相仿。2)我院骨科接受椎管内麻醉的下肢内固定取出术的患者。3)无神经、免疫等系统疾病者。2.标本采集:1)实验组采集术中脑脊液和不同时间点的外周静脉血:完善术前准备后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常规行腰大池置管引流,留取1ml脑脊液;同时于发病后d1、d3、d7、d14抽取外周静脉血2ml。2)正常血浆对照组采集外周血:随机抽取符合标准的健康自愿者外周静脉血2ml。3)正常脑脊液对照组采集脑脊液:随机抽取符合标准的骨科患者脑脊液1ml。同时统计实验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及入院时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评分等临床资料。3.脑血管痉挛判断方法:实验组于发病后3-7天行经颅多普勒超生(TCD)检测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以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mBFV)≥120 cm/s来判断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4.预后分析:实验组术后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对患者预后情况行改良Rankin评分(MRS)。5.统计分析:试验获得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中,连续变量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非连续变量运用Spearman相关系数;血浆、脑脊液中IL-33水平对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估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定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判定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aSAH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中IL-33、ST2及TNF-α浓度水平明显升高,血浆中IL-33、ST2浓度在发病后呈动态变化,发病后第1天开始升高,在第3天升至波峰,然后呈下降趋势至发病后14天仍稍高于正常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第3、7天IL-33水平,第3、7天ST2水平,第1、3天TNF-α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SAH患者与对照组比较CSF中TNF-α浓度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实验组CSF中IL-33、ST2浓度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因子间相关性探讨提示,血浆中IL-33与TNF-α在第1、14天浓度水平具有较弱的相关性(第1天,r=-0.438,P<0.05;第14天,r=-0.36,P<0.05),IL-33与ST2在第14天浓度水平有较强的相关性(r=0.652,P<0.01),而脑脊液中三者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4)aSAH患者血浆中IL-33、ST2及TNF-α浓度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与第3天IL-33水平(r=-0.705,P<0.05)、第3天ST2水平(r=-0.654,P<0.05)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入院时WFNS分级与第7天IL-33水平较强的相关性(r=-0.683,P<0.05),CVS的发生与第3天TNF-α水平较强相关(r=0.671,P<0.01),术后三个月MRS评分与第3天IL-33水平(r=0.665,P<0.05)、第1天TNF-α水平(r=-0.782,P<0.05)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示,预后较好组(MRS≥4)在第1-14天血浆IL-33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MRS≤3),第3天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两组,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Hunt-Hess分级,WFNS评分,改良Fisher分级,第3天IL-33水平,第3天ST2水平,第3天TNF-α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第3天lL-33水平可以作为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OR,0.938;95%CI,0.821-0.973;P=0.021)。而Hunt-Hess分级,WFNS评分,改良Fisher分级,第3天TNF-α水平也可作为独立的预测预后因素。结论:1.血浆IL-33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可能是其独立保护因素。2.血浆IL-33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相关,可能是预测其预后的独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