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高健1930年出生于大阪,是日本战后代表作家之一。其童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度过的,因此战争对于开高健思想意识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1957年发表处女作《恐慌》,自此开始正式登上日本文坛。同年,相继发表了《巨人与玩具》《皇帝的新衣》两部小说,次年,开高健凭借《皇帝的新衣》获得了芥川文学奖。1964年,开高健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赴越南,在南越各地收集新闻报道材料。归国后,其根据在越南战场的真实体验,执笔创作了《越南战记》、《闪光的黑暗》、《夏天的阴翳》等一系列战争小说。其中,《闪光的黑暗》获得了1968年的每日出版文化奖。《闪光的黑暗》在开高健的战争文学中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该小说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我”在军营里的随军生活。作为新闻记者的“我”在军营里与美国士兵一起体验军队生活,虽然身在军营,处在战争的中心,但是却并不需要时时刻刻精神紧绷做好战斗准备。在非战斗时间,即使是士兵也会有娱乐活动,比如喝酒下棋聊天。这使得“我”虽身处军营却并无法感受到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在军营这个坚固的堡垒中,战争与和平共存得到了良好的体现。身为日本人又是新闻记者的我在军营里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保护。在一次夜间运输任务的过程中,为了保障“我”的安全,两名越南士兵被迫离开了安全的战壕,而这基本相当于死亡。在任务中的遭遇与在军营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为“我”的到来使得两名无辜的越南人失去了生命,“我”受到了极大震撼。于是,作者开始对战争和死亡的认识进行了反思。第二部分主要讲述“我”在西贡的所见所闻。由于工作原因被紧急召回西贡的“我”目睹了一场处刑的场面:两名越共的少年因运输地雷和手榴弹而被捕,并被执行枪决。“我”只是站在人群中“视奸”了整个过程。回到下榻的宾馆,行刑的画面带给我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久久不能平静。作为旁观者观察越南战争的“我”观念开始动摇,并逐渐萌生了想要奔赴战争最前线的念头。就在此时,“我”得知了身边一位越南人翻译收到了征兵令的消息。他深知自己无法逃离服兵役的命运,却还是切断了自己的手指。在他看来,身有残疾在被敌方俘虏的时候才有可能侥幸得到生存。自我伤害也只是为了逃离一死。在最后送朋友上战场的时候,“我”声嘶力竭的喊出,“逃跑!”“活下去”,此时的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紧接着,又一噩耗传来,一位军医朋友在前线失去了生命。抢救别人性命的人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我”终于下定了决心回到军营回到前线。此时,作者的旁观者意识彻底崩坏。作者深深的明白,自己作为旁观者能看到的仅仅是战争的表象,而要想了解真正的战争就必须奔赴最前线。第二部分的结尾,作者写道“这是一场为了我的战争”。“我”再一次回到了军营,小说也进入了最后一部分。“我”所在的部队被分配参加一项危险的任务,由于南越将领的独断专行,拒绝采纳美国士兵的建议,使得部队损失惨重。为了掩护将领撤离,“我”所在的小队成为诱饵吸引敌军火力。200人的队伍仅有17人生还。没有战斗力的“我”拼命地奔跑,为了保住性命不停地奔跑。在枪林弹雨中,“我”扔掉了一直随身携带的“包袱”,里面有“我”的记者证,笔记本。“我”丢掉的不仅仅是一个“包袱”,而是所有生命之外的东西,在死亡面前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无没有意义的。在随时丧失生命的战场上,“我”才明白真正的战争不是所谓的“大义民愤”,而是生与死的觉悟。由此,作者对于战争的认识得到了升华。本文以《闪光的黑暗》为研究对象,以旁观者意识为中心分三章论述开高健对于战争认识的深化。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作为旁观者的“我”对于不同阶层不同身份越南人的观察而得出的对于战争的认识。第二章主要是以越南战场上的美国人为中心加以探讨,作者在与美国士兵和美国老人的接触中得到了对于战争的认识,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作为旁观者的自己看到的战争是片面的。第三章主要论证了作者的旁观者认识的起源,深化到最后崩坏的过程,以及作者对战争认识的全面深化。在险象环生的战场上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作者的作为旁观者的认识彻底崩坏,其对于战争的认识也得到了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