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及世界卫生资源的发展概况,从卫生总费用、医护人员及医疗机构床位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卫生资源占世界卫生资源比重及其历史变化趋势;同时构建卫生资源综合指数,并采用秩和比法对结果进行可靠性验证,综合评价中国卫生资源在世界的水平及地位,以从全球视角综合分析评价中国卫生资源状况及相对水平,分析中国在卫生资源投入方面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中国卫生资源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中国与世界卫生资源发展状况及其研究进展;采用比较分析法、趋势外推法等对1995-2011年间中国卫生总费用、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床位、人口数量、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例等指标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将中国卫生资源占全球卫生资源比重与中国经济、人口在全球的份额及典型国家卫生资源全球占有比重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构建卫生资源指数及运用秩和比法对中国卫生资源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利用的统计分析工具有Excel、SPSS17.0及SAS统计分析软件。结果与分析:中国卫生总费用全球占有份额逐年提升。按现价美元计算,中国卫生总费用占全球卫生总费用比重由1995年的0.98%增至2010年的4.50%,年均增长10.70%;按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卫生总费用占全球比重则由1995年的2.26%增至2010年的6.35%,年均增长率为7.13%。2010年中国GDP、人口世界占有比重分别为9.39%(13.24%,PPP)、19.45%,中国卫生总费用在全球的份额远低于经济及人口在全球的份额,同时与金砖国家中的俄罗斯、巴西及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医护人员全球占有份额日趋增加。2006-2010年,中国医护人员占世界医护人员比重增加了2.0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4.03%。其全球占有份额高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份额而低于人口在全球的份额。剔除人口影响,中国医护人员全球占有份额在俄罗斯、印度、巴西、英国、美国、日本及德国等八国中排名倒数第二;而剔除经济影响,中国则在八国中排倒数第四位。中国医疗机构床位全球占有份额不断增加。2007年中国医疗机构床位占世界医疗机构床位比重为21.00%,2011年这一比重已高达25.85%。2011年中国GDP、人口全球占有份额分别为10.45%(13.96%,PPP),19.32%,均低于医疗机构床位在全球的份额。联系到人口数据,中国排在上述八个国家中的第四位,远高于金砖国家,甚至高于发达国家中的美国和英国,而联系到经济数据中国则跃居第一。中国卫生资源总体状况较差,卫生投入仍明显偏低。参照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构建方法构建卫生资源综合指数,结果显示,2009年中国卫生资源综合指数为0.24,排在224个国家中的第125位;应用秩和比法计对中国卫生资源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可知,中国排在全球第125位,与卫生资源综合指数统计结果相一致。通过非参数检验方法对两种方法测算结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讨论:本研究得到并澄清了中国卫生资源在全球中的份额情况,研究证实“中国使用2%的世界卫生资源解决了占全球22%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的判断与真实情况存在差异。不论从卫生筹资角度、卫生人员角度,还是卫生物力角度,两个比例均没有在同一时期出现过。因此,本研究认为,应彻底摒弃这一不准确的判断和说法,不能使其再误导公众、研究和决策。中国卫生总费用占世界卫生总费用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中国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而卫生总费用在总规模、占世界比重及人均占有量等方面却处在非常低的水平,卫生筹资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需要极不相称。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卫生资源总量仍然处于匮乏状态,且居民个人付费比例仍然偏高,2011年在35%左右。中国医护人员占世界医护人员比重逐年增加,高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份额,但相对人口在全球的份额及金砖国家医护人员与经济、人口的协调程度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医师数占世界医师数比重逐年增加,且与经济及人口在全球的份额相协调;而中国护士和助产士世界占有比重虽然也在逐年上升,但相对中国人口在全球的份额及世界其他国家护士和助产士数与经济及人口的协调程度,中国护士和助产士数明显不足,存在严重短缺。中国医疗机构床位逐年增加,其全球占有份额日趋提升。中国医疗机构床位不论在总规模、占世界比重、还是人均占有量等方面,在金砖国家中均已处于较高水平,甚至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其全球占有份额已超过同期中国经济及人口在全球中的份额,基本可以满足人群的健康需要。中国卫生资源整体投入不足,在全球范围内仅排在第125位,处于中等偏后水平,与金砖国家及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上述八个国家中位于倒数第二。政策建议:卫生政策和管理应建立在循证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中国卫生筹资规模和公共支出比例,实现中国卫生与经济、人口同步协调发展;建立稳定的卫生总费用投入增长机制,提高卫生总费用全球占有份额;加强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卫生人员与人口的协调程度;控制医疗机构床位增长,在保持与经济及人口同步发展的情况下,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