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系,家之所在——《理查德·麦昂尼的命运》和《露辛达·布雷福德》的飞散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xjm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查德·麦昂尼的命运》是亨利·汉德尔·理查森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维多利亚时期落魄的英国贵族理查德·麦昂尼怀着发财的愿望从宗主国英国移居到殖民地澳大利亚。然而,深植心底的贵族优越感使他无法适应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他深受阶级、文化冲突之苦,和周围的人始终格格不入。再加上心理上的归属矛盾和浓厚的思乡之情最终导致了他精神上的崩溃,只能在孤寂的坟墓里找到最后的归宿。《露辛达·布雷福德》是马丁·博伊德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露辛达·布雷福德移民英国后的憧憬与失落以及漫长的内心痛苦经历。出身于澳大利亚富裕中产阶级家庭的露辛达·布雷福得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嫁给了一名英国青年贵族,从殖民地国家澳大利亚移民到宗主国英国。移民英国后她努力适应英国贵族的生活,可是却几乎处处碰壁,难以融入到这种贵族生活,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导致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在遭遇丧夫、丧子之痛后,她只有无奈地寻找着新的生活希望。  “飞散”(Diaspora),按其希腊文词源,原指种子或花粉散播开来。后来,这个词被用来指犹太人、以色列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因此,飞散通常用于人类学、社会学领域,含有移民、旅行和移位等含义。本文把飞散这一原本属于人类学、社会学的概念应用到澳大利亚文学批评中,比较《理查德·麦昂尼的命运》和《露辛达·布雷福德》中两位主人公的飞散经历。通过对他们截然相反的飞散经历但相似的悲剧命运的分析,本文揭示了两位飞散者悲剧命运的根源——强烈的阶级意识、异质文化的冲突和飞散者的心理归属矛盾。对作品中两位主人公飞散经历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飞散理论,乃至其不断变化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等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新的社会阶级即新中产阶级的产生。新中产阶级和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迥然相异,所以他们一出现,就处于与贵族阶级激烈的斗争之中。英国贵族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对立是理查德·麦昂尼和露辛达·布雷福德在移居地所遭遇的冷漠和不信任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英国贵族的传统文化与当时新兴资本主义文化、移民文化与祖国文化、殖民地文化与宗主国文化等,也都不可避免地处在激烈的斗争之中。作为传统贵族代表的麦昂尼和新兴中产阶级代表的露辛达永远无法消除自身的文化痕迹,完全融入侨居地的主流文化,最终成为这些异质文化冲突下的牺牲品。此外,在侨居地的文化冲击下飞散者日益显现的心理问题也是导致两位主人公悲剧命运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自己的祖国,两位主人公都是属于令人羡慕的阶层,一旦离开祖国,他们便发现自己无法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失去了归属感,身心变得异常失落、脆弱,也无法找到一个心目中理想的家园,最终成为悲剧性的人物。  然而,亨利·汉德尔·理查森和马丁·博伊德所描写的移民生活早已成为过去。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飞散者的生活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飞散者可以在精神上和文化上不断穿越国界。同时,他们积极参与侨居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事务,努力适应移民生活。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探究了隐喻在话语中构建论点的功能。本研究主要关注媒体政治话语,以“棱镜事件”的相关媒体报道为语料,自建小型语料库,从隐喻、论点、合法化三方面结合的视角出发,采用
小说《觉醒》是美国十九世纪女作家凯特·萧邦的代表作之一。因其对女性追求自我发展和性爱自由的大胆描写,作品刚一问世便激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保守的批评界猛烈地攻击和抵
提起澳大利亚作家亨利·汉德尔·理查森,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她的代表作《理查德·莫昂尼德命运》。然而,本文的关注对象则是她的另外一部长篇小说《智慧的获得》和选自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