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性街道城市设计研究——以老年人需求为主要研究因素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victori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性街道是城市街道中数量最多、最重要的街道类型。生活性街道作为城市空间构成的骨架,不仅是城市区域内部的连接线,更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之一,同时反映了城市的风貌和文化。生活性街道反映城市最真实的一面,它的质量直接体现了城市设计的水准并影响了居民的户外活动感受。   随着城市的发展,特别是交通工具的改变,生活性街道的环境进入了困境。机动车的急剧增加带来了交通堵塞问题,同时汽车的尾气排放和噪声污染了街道环境。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展,大规模居住区的建设,不断以牺牲生活性街道为代价。政府部门与城市规划设计者对生活性街道重视程度不足,在大量建设和改造街道的背景下,街道为满足机动车通行而不断拓宽,使生活性街道失去了传统的步行空间与场所精神。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形象、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人们对生活性街道的发展、更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活动半径的原因,生活性街道不仅要满足青壮年、健康人的需求,更要考虑老年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需求。进入老年后,他们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在生活中渴望交流。生活性街道作为老年人重要的户外活动场所,在进行设计和建设时,对老年人需求的关注不足,致使老年人在生活性街道中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本文在生活性街道场所消失和老龄化社会出现的背景之下,分析了生活性街道的现状和老年人基本特征及需求,明确了生活性街道的设计目标。本文以城市设计为手段,从城市设计要素入手,将生活性街道划分为宏观空间层面、中观线性层面、微观节点层面,以及街道家具等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构建生活性街道城市设计策略,并时刻融入老年人需求,体现对老年人关怀和关注,探讨了融入老年人需求的生活性街道城市设计原则和方法。同时提出设计之外的相关保障措施,使设计策略能够得以顺利实施。本文以期最终建立一个和谐、舒适的,具有包容性的街道空间,使生活性街道能够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尤其是老年人的需求,为生活性街道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城市的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就在此时“田园城市”理论应时而生。“田园城市”的实践发展之路并不
当前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是由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构成,并根据空间特征和历史价值,提出相应保护策略和方法。但许多承载历史信息的
本文研究的是传统民居的分类保护与更新改造问题。以山西省沁水县郭壁村为例,在了解郭壁村的村落基本概况,包括村落的地理环境、空间格局、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状态、民俗习惯以
骨灰堂建筑是一种立体化、高密度安放死者骨灰的建筑类型。论文以南京市二龙山骨灰堂项目的工程实践和相关设计研究为背景,探讨在高密度安放骨灰的条件下,如何实现骨灰堂建筑当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不仅承载着城市生活的愿望,塑造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更是城市水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
自然通风是降低空调能耗和改善室内环境的有效措施。但是随着城市用地紧张及土地价格过高导致开发商对住区追求高密度及高容积率,使得高层住宅普遍存在大进深设计的趋势。高
近20年来,随着电脑技术的飞快发展,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于信息的处理和交换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作为新时代的工具“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1%,进入到了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城乡、重塑空间格局和推动城市发展的综合体制改革和城市化发展道路抉择阶段。而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依然
当下中国金融业正经历巨大变化,原因首先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次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的普遍化。前者导致金融业务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并间接致使金融业务数据量的激增,而后者
现实社会中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发展使全球的信息交流和文化渗透以势不可挡的速度影响着城市形态和整体风貌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如何在这种大趋势下寻求和保持城市的独特性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