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户借贷一直是农村金融研究的核心和难点问题,随着农村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逐年增加,但农户普遍感受到从金融机构很难获得资金支持依然是不争的现实。并且,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资金配置结构在运行过程中也并未像顶层设计的初衷那样理想,信贷资金出现了明显偏离“三农”与贫困农户的“目标偏移”现象。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以及农户有效抵押物的缺乏。因此,从农村地区借贷状况的实际出发,探讨农户社会资本发挥抵押替代作用的可行性,从借贷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揭示农户的借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农户借贷行为,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制机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农户借贷行为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以农户的经济行为、借贷行为、农村金融体系与农户借贷相关理论、社会分化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石,结合农户借贷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首先将社会资本纳入理论分析模型,通过比较抵押条件下的社会最优贷款规模和社会资本条件下的最优贷款规模,探讨农户社会资本发挥抵押替代技术的理论可行性。研究发现与抵押贷款条件相比,社会资本贷款条件更能有效提升农户的贷款可得性。其次,对西部地区11省(市、区)1664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进行统计描述,了解现阶段样本农户的社会资本状况和借贷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需求可识别的双变量Probit模型,比较研究农户特征及农户社会资本对其正规借贷和非正规借贷供需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正规金融机构、还是非正规金融机构都倾向于向具有良好社会资本的农户提供信贷;但社会资本的不同层次对农户信贷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正规金融机构倾向于向拥有良好政治关系资本和金融关系资本的农户提供信贷,非正规金融组织则更看重农户的人际关系资本;收入高且人际关系资本优越的农户在融资时倾向于正规信贷;而年龄高、具有一定政治关系资本的农户更倾向于非正规信贷。据此,文章提出在现有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下,通过农户社会资本积累提升农户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能力才是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的现实可行途径,并从农户、机构、政府三个层面出发,提出提高农户社会资本,优化农户信贷行为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