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也愈发充满活力,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本工具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各种创新资本工具的相继推出,给企业如何对其进行恰当的会计划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自理财产品出现优先股之后,为积极配合优先股这一金融产品的出台,财政部随之出台了《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及相关会计处理规定》(下文简称《规定》),该规定明确提出了发行优先股的企业应该如何对其进行会计划分及相关处理,对优先股的问世及普及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和积极的指导作用。继优先股之后,永续债也随即登上了金融市场的历史舞台:自2013年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分别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发行了该产品后,许多其他符合类永续债发行条件的企业也纷纷跟进,地产类永续债在国内持续升温。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监管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优先股、永续债等类似的创新资本工具必将不断涌现,这些创新资本工具的出现,必然会要求在会计上给予准确的处理。所以,对监管机构、发行人和投资者来说,正确进行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划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首先,金融负债按公允价值与摊余成本计量,而权益工具并不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正确划分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对于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至关重要;其次,正确划分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不仅有利于确定企业的净收益,而且有利于财务杠杆比率和其他财务指标的正确计算,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目标;最后,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划分结果可能对企业资本结构带来影响,进而对企业的融资政策和投资决策产生影响,即影响到企业金融产品的发行方式和发行效果,资本结构的不同也会左右企业对于最佳筹资组合的决策。因此,研究如何准确有效的对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进行划分显得愈发重要。本文以规范研究为主,采用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将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基本概念和划分标准等作为理论基础,对永续债的会计确认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辅之以上市公司典型案例,对永续债在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之间的界定和划分等有关理论与实务问题进行研究,并由点及面地将视野拓展至相关会计实务界目前整体情况的分析,希望可以对完善相关的理论体系和会计规范起到推动作用,以期增强相关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并借此研究使发行者和投资者对永续债等金融工具有更清晰的认识,帮助他们做出更理性的投融资决策。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绪论。在选题背景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对已有文献进行整理,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并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局限性。第二部分,研究基础。主要介绍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理论以及对国内外相关会计准则的变迁进行比较与评价等。第三部分,永续债会计划分的理论研究。主要阐述永续债的基本概要,永续债的特征对会计划分的影响以及不同划分下永续债会计处理。第四部分,永续债会计划分的实务分析。通过两个上市公司典型案例的介绍对比分析,论述了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划分情况及其影响,并推广至会计实务界目前整体情况的分析。第五部分,结论与启示。探究实务界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阐述本文的主要观点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本文的写作兼具创新与不足之处:因为永续债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创新资本工具,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永续债这种金融工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属性等问题上,而对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划分问题的深入研究较少,本文不仅通过国内外会计准则规范对永续债的会计确认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还列举了典型案例对比分析和国内目前发行过永续债的13家香港上市公司的案例进行实务层面的整体分析,兼具特殊性与普适性,对我国创新资本工具的会计实务操作有着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由于能力有限,本文对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划分的会计准则规范比较不够全面系统,在国内已发行永续债的香港上市公司中,部分公司对已发行永续债的披露不够全面透明,导致案例推广部分的论据可能不够充分。